(海南坡鹿的栖息地历史演变及再引入保护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是我国特有的坡鹿亚种,历史上曾在海南岛(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广泛分布。到上世纪50年代,海南坡鹿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海南坡鹿的分布区仅剩大田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区域。由于有效的封闭围栏保护管理,大田自然保护区内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在2004年已经达到了1200多只。大田自然保护区空间面积仅为14.13km2,不能满足海南坡鹿种群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需要。因此,把海南坡鹿再引入到它们历史分布区内的适宜生境中成为当前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本研究通过分析海南岛景观格局的历史变化、海南坡鹿的栖息地历史演变、海南坡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栖息地特征和在人类主导景观中的再引入坡鹿对栖息地选择,以期为最终实现海南坡鹿种群回归野外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政府决策者制定再引入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1.1950-2008年间海南岛的土地覆盖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存在阶段性差异,变化面积在1950-1980、1980-2000与2000-2008三个时期分别占海南岛面积的49.95%、4.97%与32.99%。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年,景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草地面积的急剧缩减,草地面积从占到海南岛总面积的32.08%下降到4.24%;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农田面积从23.12%增加到26.55%,成为海南岛的第二主要景观类型。自上世纪50年代到2008年林地都是海南岛的主要景观类型,而且其面积一直都是增加的。农田面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则显示出逐渐减少的变化,到2008年其面积仅占海南岛总面积的20.53%。在同一时期,海南岛的人口密度变化在1950-1980期间增长率最高(179%)、2000-2008期间速率最低(54%)。此外,海南岛西部坡鹿历史分布地区的人口密度增长率在1950-1980、1980-2000与2000-2008三个时期都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这三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分别是250%(SD=151%)、91%(SD=55%)和70%(SD=33%),而东部地区分别是151%(SD=135%)、37%(SD=65%)和48%(SD=44%)。海南岛草地面积的变化与人口密度变化率呈负相关(P<0.05)、农田面积变化与人口密度变化率正相关(P<0.05)。  2.根据再引入的海南坡鹿种群选择栖息地的数据构建的候选模型显示,海南坡鹿在栖息地的选择上显示出空间尺度的差异。在人类主导景观中,海南坡鹿在景观尺度上偏爱灌木林、较高海拔(>300m)、靠近水源和道路、远离村庄的生境。在家域尺度和斑块尺度上偏爱密林、灌木林、草地、陡坡、并远离村庄和道路的生境,且在栖息地选择上显示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差别。在人类主导景观中,坡鹿可以在人类干扰存在的栖息地中生存。  3.海南坡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栖息地选择具有明显的差异。上世纪50年代的栖息地模型显示,在这个时期只有林地面积、林地边缘密度和斑块丰富度影响坡鹿的栖息地选择。而上世纪80年代的栖息地模型显示,影响海南坡鹿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变化为林地边缘密度、草地面积、斑块丰富度和道路密度。不仅不同时期的模型的栖息地变量组成存在差异,而且同一栖息地变量在不同时期对坡鹿的栖息地选择也有不同影响。在上世纪50年代,坡鹿主要选择景观斑块丰富度较高的生境(选择系数β=0.61,P<0.001);而到了80年代,主要选择景观斑块丰富度较低的生境(选择系数β=1.73,P<0.001)。80年代的模型还显示坡鹿主要选择道路密度较低的生境(β=-2.37,P<0.01)。海南坡鹿栖息地选择的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不同时期人类干扰强度变化所导致的。栖息地变化模型显示:草地转化为林地(β=-4.40,P<0.001)、草地转化为农田(β=-2.91,P<0.01)、居民地面积增加(β=-131.7,P<0.05)和道路密度增加(β=-2.21,P<0.01)是导致海南坡鹿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  4.对海南坡鹿栖息地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8年,海南坡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破碎化程度增加。另外变化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南岛西部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在减少,而在海南岛东部地区却呈增加趋势。根据我们构建海南坡鹿适宜栖息地的预测模型,当前海南岛上适宜性高的栖息地面积有3776.70km2(约是海南岛总面积的11.17%),且表现出东部地区(12.54%)高于西部(8.94%)。这些栖息地中面积大于10km2的适宜性高的栖息地斑块共有313块、面积约3179.19km2(西部814.29km2,东部2364.02km2),是再引入坡鹿的适宜区域。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是制约将海南坡鹿种群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的因子。而且海南坡鹿在当前这种人类主导的景观也能生存,对人类干扰具有一定的容忍度。这一研究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在海南坡鹿历史分布区内恢复野生种群的希望,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周密的管护计划,尤其是杜绝对海南坡鹿的偷猎。
其他文献
时钟在现代电路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时钟源(频率源)是通信系统、测试仪器等电子系统实现高性能指标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向高频迈进,对时钟频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位
混沌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发现。自1963年Lorenz提出第一个混沌系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混沌研究从最初的理论阶段,逐渐上升到工程应用中去。特别是近年来混沌科学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也不断向更小尺寸推进。由于受到器件性能要求的限制,目前主流的基于MOS结构的Flash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可缩小性受到限制。为了克服当前非
近几年,在蔬菜生产中出现大量、频繁地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现象。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菜田生态环境,天敌种群衰弱,病虫产生抗药性。为了确保产量
对比研究了常规与高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条件下,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对低碳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脱氮、除磷的效率.结果表明:常规MLSS条件下,由于废水中
目前,在药物研发领域,识别新的药物靶点仍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传统的药物靶点识别方法大部分着重于识别那些特定家族的“可药靶点”,却忽略了它们在生物学通路背景下的拓
miRNA是一种长约22nt的单链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它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miRNA作为后转录调控的重要元件,它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者抑制其翻译成蛋白质影响其表达。人类基因组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锁定研究内容为JPEG2000静态图像处理的核心算法,重点研究了离散小波变换的算法过程,提出将这一部分用可重构硬件实现的方法,并将这一硬件结构用于一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因此,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我国在温性草原地区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