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战后最为重要,也是特色最为鲜明的犹太裔小说家之一。他擅于将个体命运与宏大的国家叙事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印记的作品。《美国牧歌》即是罗斯在9/11事件之前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作为“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该部作品将犹太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环境的动荡充分结合起来,描述了犹太裔美国人在越南战争时期多重暴力压迫下的生存状态。二战后至9/11事件前的这段时期,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暴力成为解决各种冲突的主要手段,各种对抗性质的暴力愈演愈烈,并在9/11事件爆发时达到顶峰。可以说,暴力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定义了“前9/11”这一时期。在书写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动荡变迁时,罗斯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恐怖主义暴力及背后的资本主义体系根源施以关注,并在《美国牧歌》中表达了对暴力的深入思考。目前,国内学术界从暴力视域对《美国牧歌》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与全新的时代背景和系统的暴力理论相承接。本文借助先锋思想家齐泽克的暴力理论,在对暴力分类的基础上更深刻地解读了前9/11历史时期下暴力发展的形式,重新审视了小说《美国牧歌》中体现的政治背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在《美国牧歌》中,罗斯借由梅丽的暴力行为和利沃夫家族的命运,对主观暴力和客观暴力都进行了书写,甚至勾勒出了否定资本逻辑的蓝图。但是对于客观暴力,尤其是系统暴力来说,罗斯的这种书写是经过美化的,是不彻底的。这正说明了罗斯在用美国现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修补和维护。正是这种修补和维护,表明罗斯在认识暴力上具有局限性,在前9/11暴力书写时已经表现出对西方权利话语的隐秘顺应。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牧歌》的暴力书写进行论述:第一章引言部分将对前9/11时期做出界定,并对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以及齐泽克的暴力理论做出介绍。本章分析菲利普·罗斯作品的研究现状,通过回顾罗斯作品中的暴力书写,追踪他思考暴力的轨迹。越南战争背景下,许多美国年轻人陷入了狂热的反战活动之中,甚至不惜以暴力为手段向美国资本主义示威,这引起了罗斯的关注。这种关注尤其体现在罗斯在对利沃夫家族兴衰变迁的描写中,恰恰是在这一描写中,齐泽克视域中的三重暴力:主观暴力,符号暴力和系统暴力一一浮现。第二章分析了《美国牧歌》中主观暴力的根源、特点和实质。本章首先指出女主人公梅丽实施的爆炸活动是典型的主观暴力,具有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天然根源。然后通过梅丽身份和行动上的双重悖反,论述了主观暴力的迷惑性特质。最后本章将梅丽的暴力行动放入无意义示威和具有宗教绝对意义的恐怖袭击之间进行认知,确认其本质为新一代犹太裔美国年轻人丧失自我“符号”阵地的愤怒。第三章分析了《美国牧歌》中符号暴力的根源、作用方式和实质。本章通过解读资本主义体系下话语空间的不平等,指认符号暴力的根源为对语言符号进行暴力强加的非理性权威。在梳理梅丽从被动接受符号的扭曲意义,到奋力摆脱甚至试图重新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的过程中,论证了符号对物的强加其实是对人的压迫。最终,通过探究法律、道德与日常生活中符号的强加,本章揭示了符号暴力的本质就是社会暴力。第四章分析了《美国牧歌》中系统暴力的根源和运作特点,阐述了暴力的最终命运。本章通过对罗斯笔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抽丝剥茧,挖掘出系统暴力的深层次基础是利益至上的资本逻辑。利沃夫家族工厂的运作方式和梅丽等人被监视、抓捕、最终遗弃的命运证明了系统暴力兼具强制性和排他性的运作特点。在结束对现存暴力的审查后,本章提出解放性暴力才是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整体框架的最佳路径。第五章结语部分回顾总结了全文,并对罗斯的暴力书写做出评述。揭示了《美国牧歌》中前9/11叙事对现代人在暴力中艰难生存的反思,思考了解决暴力问题的路径,探讨了罗斯暴力书写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