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期大肠癌肉眼观肿大淋巴结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3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统计的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大肠癌新发病例116.7万,死亡60.3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和第四位。根据现有临床研究显示,约50%大肠癌病人最终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淋巴道转移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在初诊患者中淋巴道转移率据报道约为40%-50%。   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Ⅱ期结直肠癌的预后甚至比部分Ⅲ期病人还要差。目前研究发现Ⅱ期病人的高危因素包括T4、分化程度差、淋巴结数目不足等,很显然还需要不断发现新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的高危因素来甄别出具有复发和转移高风险的病人,这已经成为肿瘤学研究的热点。   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外科医生常常会对术中肉眼判断为转移性淋巴结术后病理却未见癌细胞浸润的结果感到团惑,那么肉眼观淋巴结肿大的Ⅱ期病人的预后是否比无肿大的差呢?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是否仅是反应性增生?有无其他可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肉眼观淋巴结肿大是否是影响Ⅱ期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机制。   因此,我们的研究是两方面的:1.对116例(包括43例具有肉眼观肿大淋巴结的患者)经病理证实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Ⅱ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证实肉眼观肿大淋巴结有无临床意义。2.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研究其中可能的机制。   第1章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对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对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病人,术中由手术医生肉眼判定淋巴结可疑转移。其中116例Ⅱ期病人经病理证实无系膜淋巴结转移。男性70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1.5∶1;中位年龄60岁(24-86岁)。结肠癌69例,直肠癌47例。T3期90例,T4期26例。中位送检淋巴结数11枚,其中具有肉眼观肿大淋巴结病人43例。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性别、年龄、血型、病程、部位、并发病、围手术期输血、术前CEA、术中化疗、大体类型、最大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T分期、送检淋巴结数目、肉眼观肿大淋巴结、术后并发症、术后化疗共18个参数对预后的影响,并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其中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肉眼观肿大淋巴结(P=0.042)、发病年龄(P=0.037)、伴发病(P=0.012)、围手术期输血(P=0.007)、术前CEA(P=0.042)、病理分级(P=0.010)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发病年龄、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可能影响Ⅱ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第2章Ⅱ期结直肠癌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目的:探讨微转移是否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影响预后的可能原因。   材料和方法:收集按照第一部分研究内容之43例具有肉眼观肿大淋巴结的Ⅱ期结直肠癌病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病例淋巴结病理标本之CK表达。   结果:共获得病理蜡块186块,检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共107枚,平均每例2.4枚,中位淋巴结数3枚。免疫组化判读结果显示:大体转移1枚,微转移1枚,孤立细胞(ITC)4枚(分布于4例病人),余101枚未见阳性表达。   结论:肉眼观肿大淋巴结虽然存在病理误诊(1/43)、微转移(1/43)、ITC(4/43)。但与预后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微转移并非肉眼观肿大淋巴结影响预后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CAM-B3 LYP/DGDZVP2对c-C4F8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基态分子结构.在该结构基础上施加线性外电场(0~10.284 V·pm-1),获得了c-C4F8的几何特性、能量、前线轨道能级
新课改当前得到了全面的深化发展,素质教育也不断的得到了普及,作为小学阶段相对重要的学科,小学语文也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手法,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学号召,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