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益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及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该病属老年呆病范畴,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虚、髓海失充、痰瘀互阻、脑窍蒙蔽等.导师阎小萍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具有补益肝肾、痰瘀并祛、益智醒神功能的通脉益智胶囊,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病机理,该课题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二方面进行了探讨.临床研究部分,我们按DSM-Ⅳ标准诊断VD,以MMSE、BBS量表确定痴呆程度,根据HIS量表与AD鉴别.以通脉益智胶囊治疗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轻、中度VD患者40例,并与喜得镇治疗组20例作为对照,经过2个疗程(60天)的治疗后,分别进行治疗前后MMSE、BBS量表评分及纤溶六项,SOD、MDA,微量元素等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通脉益智胶囊具有显著改善VD患者智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调整机体纤溶系统、微量元素平衡,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实验研究部分,我们采用反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结合腹腔注射硝普纳造成低血压的方法,复制出VD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脉益智胶囊治疗组和西药(喜德镇)对照组.分别在普通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另外我们采用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另外我们采用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测定了凋亡指数.结果显示,通脉益智胶囊具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海马神经元,抑制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在数学这门主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得累,任课老师也教得累。学生到最后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解题,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当低下。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关键词】新课改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越来越深入,学好数学不再是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做题再做题,同时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也已慢慢演变成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在紧张的课堂
【摘要】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适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想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出发,对初中数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详尽的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多样性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从初级数学到高级数学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必经阶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是说:能让学生通过既定的规则去主动
目的:通过对比针刺及针刺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血瘀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等的改变,旨在评价针刺及针刺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血瘀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以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新要求和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渗透、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结合新课标,构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的高效课堂。【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初中数学课堂作为一门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课堂练习课后做、课堂练习随意练的现象
同国内大多数报业集团一样,今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着严峻的广告经营形势: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部分对报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发展趋缓;医疗药品等行业的广告监管力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客
目的:通过观察阳络放血配合针刺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价阳络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⑴操作方法:按常规操作进针得气后,神门、印堂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核因子-κB/TF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方面: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脉络宁低、中、高剂量组(3.75mg/kg、7.50mg/kg、15.OOmg/kg),通过角叉菜胶(Carrageenan, Ca)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联合诱导的热毒血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应常不应卒”理论以及历代医家对其理论的源流进行整理,探讨《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对人体防病养生、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