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故事比较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随着市场化的到来,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动画领域呈现出奇光异彩的景象。动画作品不断增多,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动画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与此同时,对于动画的研究也是日益繁荣,动画专业人员随时关注动画界动态,新的动画理论不断出现,动画类的书籍、杂志、论文等层出不穷。但是,中国动画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动画大国。中国动画自“中国学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现在是一片茫然,既不想走“寓教于乐”和表现民族风格的老路子,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又运用不到中国大地上,中国动画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孩子,左顾右盼,但是找不到方向。归根结底,中国动画在叙事上需要突破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研究动画叙事、特别是将叙事放在比较的环境下研究尤为重要,在比较中得出动画艺术叙事的特点因而也就成为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研究故事的构成和特点,以及“什么是动画故事”。介绍故事的情节、结构、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故事如何编织。二、动画故事的矿源:该部分从两个方面研究动画故事的源泉,即动画故事的理论溯源和动画故事的题材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对动画的主题等方面影响深远,是动画故事理论的源头。动画故事的题材来源广泛,主要有神话传说题材、童话寓言题材、漫画连环画题材、文学戏剧题材等四种形式来源。三、动画故事的特征:该部分主要运用比较的手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动画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的异同,进而得出动画故事的特点。这一部分主要选取了《哈姆雷特》和《狮子王》、《花木兰》和《木兰辞》、《钟楼怪侠》和《巴黎圣母院》几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四、动画故事的叙事风格。该部分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动画作品,分析不同地域的动画故事的叙事风格。动画作品从深层意义上说是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中的,不同的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各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动画作品中,就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对于动画故事特点的研究和不同地域动画故事叙事风格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五、从美的文化到美的梦幻: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人类表情达意、欣赏品味的媒介交流形式,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的热土之中。动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动画片的源头活水,是支撑动画片生命的宝贵资源。动画是对人类对生命最初的记忆的唤醒,是时光流转中在尘埃中绽放的花朵,是我们未完成的童年编织的美丽的梦,这正是动画的艺术价值!本文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以具体的作品为依托。将故事与动画故事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对比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以及本质区别,最终得出动画故事自身的特点。通过本文的比较,希望更鲜活、生动的把握动画故事的矿源、特征和叙事风格,以期对当前我国低迷的动画创意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收集上海市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期间确诊的全部甲流病例等疫情数据,对确诊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思想
大学办学特色问题已成为国家政府、社会及高校自身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大学校长论坛,有关大学发展的国际会议,乃至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大学办学特色概念界定
区域边界存在着多重性,区域治理边界决定于交易成本的两难抉择。区域合作障碍的根源来自交易成本,通过协调机制改变交易成本内部结构将有利于谈判行为的实现。这种政治协调是
<正> 读者心理学是图书馆读者工作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读者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国外有一句名言:“读者需要图书馆,图书馆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当前,高校课程群的总体水平并不高,存在理念不清、实施不力、评价不当的问题。因此,从澄清课程群的内涵入手,探讨我国高校课程
玻利瓦尔主义是拉丁美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石,它与作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理论基础的门罗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普雷维什主义是在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对玻利瓦尔主义的继承和
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是企业的一种稀缺资源,利用薪酬手段对高管实施激励和约束是目前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高管薪酬体系的变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
介绍了我国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中的优势资源———高岭岩 (土 )、膨润土、耐火粘土、硅藻土、石墨等资源的分布及赋存情况 ;阐述了我国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历程
西方的女性评价经历了从性化到性别他者的变化,而中国的女性评价(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则经历了由性别她者到性别他者,再到身份她者的转变。二者差别是由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