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下简称妊高病)是妊娠期特有,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5%-12%。该疾病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妊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不明确,目前单一的预测方法不能对该病做出准确的预测,应采用多项指标联合的综合性预测。并且现今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普遍集中在探索孕早、中期相关检测参数的改变,前瞻性的预测妊高病。但这些预测方法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时间下的生理、病理静态参数,而妊娠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其各项生理、病理参数在不同孕周阶段也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要想准确的评估妊高病的发病风险,需要全面的衡量孕妇在各孕周阶段的动态变化状况。
  本研究主要考察以孕妇最终是否患有妊高病这一指标作为的应变量在多个妊高病发病危险因素不同作为的自变量作用情况下的结果。通过文献归纳将妊高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总结为三类,分别是临床流行病学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和生化因素。本课题初步确定了妊高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各个危险因素随孕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跟踪分析。发现正常孕妇和妊高病孕妇的流行病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生化参数在各孕周阶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妊高病的早期识别。
  应用经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后得到的有效危险因素,分别在孕≤13周、孕14-20周、孕21-27周、孕28-34周以及孕≥35周阶段,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是否患妊高病进行分类,建立随孕周变化的妊高病动态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妊娠的进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逐渐升高。在孕28-34周,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1.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到87.23%和94.67%,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91.11%和92.21%。最后使用跟踪的临床数据对模型的筛检效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动态评估模型对妊高病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本课题研究的动态模型可根据孕妇孕周进行风险评估,且从孕早期至孕晚期可进行多次连续检测,全面衡量孕妇在各孕周阶段的状况,对孕妇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评估具有实时性和针对性。该妊高病发病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在实现妊高病的早期预测和干预、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纳米TiO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项正在兴起的现代新型水处理技术,对多种有机物污染物有明显的降解效果,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论文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得的纳米TiO膜,分别以脱墨废水和含氯酚废水作为处理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光催化反应器对TiO光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和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氯酚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学位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体是将低能量光子转变为高能量光子的一种反斯托克斯发光的功能材料,由于其可将近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甚至是紫外光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上转换荧光具有众多优势,如发射峰可调节,荧光稳定性高,发射峰宽度窄,寿命长,细胞毒性相对较低和受背景干扰小。因此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高掺杂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活体成像及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具体
基于已开发的一种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荧光探针-荧光激活蛋白(Fluorescence activated protein,FAP)来探究肿瘤细胞的成像及杀伤。荧光激活蛋白是一类可特异识别无荧光的荧光原小分子的蛋白,通过结合限制荧光原在空间上的自由转动,降低其非辐射衰减,从而产生荧光信号。这种成像技术的优点是由于单独的荧光原和FAP均不产生荧光信号,只有在特异结合时才产生荧光激活,成像时无需去除未结
根据受感染部位的不同,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分为浅部真菌感染、皮下真菌感染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皮下真菌感染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危害显著,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类型。真菌感染发病慢,死亡率高,虽有抗真菌药物可用于临床治疗,但其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与真菌有关的死亡病例中大部分由以下四种真菌引起,即:隐球菌、念珠菌、曲霉和肺孢子虫。  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感染,是条件致病感染,但在免疫正常与
鱼类骨骼肌不仅是体内的主要蛋白质储存库,还是代谢活跃和适应代谢变化高度可塑性的组织。KLF15(Krüppel-likefactor15)是KLF家族中羧基端具有高度保守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其在调节肌肉组织中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代谢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对维持生物体的血糖稳态具有重要意义。BCAA是唯一一类在骨骼肌中发生高度代谢的必须氨基酸,
学位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医学成像技术。CT可以很好的实现椎体骨折和不稳定损伤检测,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由于腰椎承受了身体大多数的力量,在遭遇较强外力时容易造成压缩性骨折。在临床诊断中,初期和中期的压缩性骨折在椎骨形态上形变较小,大多数情况医生会出现误诊以至于加重骨折程度,因此需要十分精确的分割结果才能更好的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但是临床中的手动分割耗时耗力且不同的医生分割的结果不同
目的:通过构建肠黏膜免疫紊乱的肠-视网膜神经损伤模型,明确肠黏膜免疫紊乱引起的视网膜损伤表型,以及Microglia/Macrophage在免疫-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Steaps对Microglia/Macrophage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Steaps调控的Microglia/Macrophage在肠-视网膜损伤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探索提供参考。  方法:构建DS
一直以来,扫描时间过长是制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快速磁共振成像(fast MRI)是磁共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多线圈阵列的并行磁共振成像方法和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是fast MRI这一领域的两大重要阶段。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成为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新的突破。然而,目前基于深度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图像在肺部、脑部疾病的临床检测、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现阶段临床中每天都可以产生海量的医学图像,阅读大量医学图像并对图像内容进行精准的判断,会大大增加医生的负担,严重降低工作效率,给临床应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利用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自动提取肺部、脑部结构并对其展开定性、定量或多时相的分析可为肺部、脑部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无侵入、可重复的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c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以及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炎症反应。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目前认为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是最重要的发病机制。该假说认为,A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