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的重大药害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品安全正处在严峻的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必要加强和改进药品安全监管能力。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对药品及其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其针对某项具体监管方案或某项具体药害事件进行评价的较多,而从整体上对于药品安全事故的实质以及监管体制运行的内在机制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家开始关注药品安全监管问题,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尚有不足,实证研究更是比较匮乏。基于此,本文在剖析当前我国药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提出促进药品产业健康发展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共同目标,借助风险社会治理理论,对药品产业及监管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内在机理进行探究,进而从体制、机制、法制的层面对药品安全监管的路径进行探讨,最终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药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理论。何谓“药品安全”?与其说是基于“安全”来界定内涵,不如说是围绕安全问题的根源——“风险”来诠释定义,即如何采取风险防控措施将药品风险降低至人们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可见,药品安全监管不仅包含许可、审批、退出、价格等经济性监管机制,还包括产品标准、质量、安全、权益保障等社会性监管机制。有效的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内涵是有关药品安全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其外延还包括明确的监管主体、科学的职权划分,以及良好的监管环境。基于此,笔者从药害典型事件、政府监测与检查数据、消费者认知三个层面,对药品安全态势开展实证考察,并得出药品市场需求和供给水平总体偏低,“大产业—弱监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多元药品安全风险交织并存的结论。
  第二章是药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药品安全问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并非单一的法律问题。因此,研究药品安全问题应综合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与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观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药品安全具有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药品安全问题无法根治的原因在于利益的内在驱动,找准药品市场中各方利益均衡点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提升才是药品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官僚制、新公共理论和治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药品安全治理组织体系构建模型,当前我国以官僚制为基础的药品安全治理组织结构正在向协调治理、整合治理、多中心治理发展,并着力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风险治理闭环。从法学角度来看,药品安全治理带有明显的经济法属性,既涉及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不同企业内部之间的秩序调整,这提示了我们如何在尊重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有限度地进行国家干预,同时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以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提升。
  第三章是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就监管法律制度的静态框架而言,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建立的是“以中央为主导,以地方为基础,省级以上单设药监,省级以下综合监管的分级管理体制”。监管权的配置呈现“统一、权威、高效”的新特征,同时面临着协调性不足、专业性弱化的可能。与此同时,国家逐步建立起以《药品管理法》为核心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但基于法律的不完备性,立法层次不够高、部分概念不够明晰、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等难题仍待解决。就监管法律制度的动态运行而言,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执行、适用、遵守和社会监督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国家越来越重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并更多地从风险治理角度来重新审视药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风险控制问题。具体到监管政策层面,中国初步具备了药品风险识别能力,建立起了较为科学的药品风险评估体系,基本建立起了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制,促进了药品风险信息的公开化。但由于中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大,多小散乱的局面多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四章是国外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比较分析。美国、欧盟、英国、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地区)代表,已构建起较为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成熟的监管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从纵向事权划分来看,日本、英国属于单一制国家,药品监管由中央专属行使;德国、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药品实行联合监管。从横向事权划分来看,美国、日本等国家药品监管表现为一元制模式,即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的全过程、全环节监管;而英国、德国等国家药品监管则表现为多元制模式,除了药品监管部门以外,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作为重要补充,共同参与对药品行业的监管。这对我国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国现有监管机构的纵向设置更接近于双轨制,如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职能,建立相应沟通协调机制,成为今后的改革方向;同时,现有的监管机构横向安排是属于多元制的模式,今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根据政府间横向事权和职能,科学调整机构设置,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对健康产品进行统一市场监管。
  第五章是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变革。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重塑,首要是厘清监管机构的设置及监管权的配置。在借鉴各地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之上,有必要树立统一市场监管理念,精简政府机构,理顺上下关系,打破“职责同构”。并且,科学设置部门内和部门间职责和事权,保证监管的公正性和相对独立性。在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动态运行中,首先,科学立法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法过程中既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又要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其次,严格执法是关键。这就要求在执法过程中建立健全事前预警制度、事中处置制度和事后应急制度,尽最大可能减少与药品相关风险。再次,公正司法是防线。这就要求在司法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对施害者分施以惩罚,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对受害者实现救济。最后,全民守法是基础。这就要求建立风险交流机制,为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共治体系奠定基础。
  最后一章是结语。目前,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如果将药品安全监管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中观环境下,放在多元微观主体的复杂诉求中,不难发现,计划时代遗留的“运动式”行政管理风格难以适应市场时代医药企业的百花齐放;药品生产经营与使用环节的“错位”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目标的实现构成挑战;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药品供需方的利益分歧,并非药监部门的单一职权本身能够解决的。因此,要实现改革与法治的同步,建立有限、有效、有为的法治政府,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环境中对监管权限及监管制度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担当,加快构建统一权威的药品监管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是构建横向集中、纵向一致的监管体制。在纵向事权划分上,强化药品安全的中央集中监管力量,为药品安全的地方属地监管指引方向、开辟道路;落实药品安全的地方属地监管责任,让药品安全统一监管的政策在地方上生根开花。在横向事权划分上,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实行统一监管,既体现执法的协调性,又保证高风险环节的专业化。二是构建效率和安全相平衡的监管法制。加强药品安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立法,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立法;设置权力清单,做到严格执法;保障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司法;加强诚信建设,实现全民守法。三是构建风险管理全覆盖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以风险治理理念为指引,实现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处理好风险预警、风险干预与风险分担的关系,以及处理好风险交流与社会共治的关系。
其他文献
现代医院管理背景下我国处于多元办医格局,医院数量逐年增加,评审评价不断开展。其中,我国民营综合性医院数量多,但评审评价参与度不高,评价级别低。医院评审评价在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促进长远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采取的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全世界公认的医院管理重要制度之一,也是我国建立并完善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学位
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解决老年人口增加、缓解老龄化加剧趋势、应对家庭规模小社会养老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政府开始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研究规范,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参考公共物品理论,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多中心治理模式”内涵。居家养老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之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中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治理问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逐渐显现。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也在逐渐改善合作社发展的外部条件,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治理机制
近年来,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仅仅依靠全能型政府模式治理的缺陷日益暴露,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便是实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公共文化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虽有提及,但并非重点,早期的政府购买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等社会工作方面,近年在模式的创新,宏观规划与监督上才有所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府购买范围、额度都偏小,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对政府购
学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农田灌溉是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最重要的农村基础生产设施之一,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其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农业产出效率,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
农产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主体是农户,农户不规范的生产行为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目前在地理标志地区,农产品质量普遍较高,农户安全生产表现较好,地理标志发展为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打开了新视角,而关于地理标志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关文献较少且不够深入。本研究首先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品牌价值理论以及地理标志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地理标志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
学位
我国从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2015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的存款利率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二十年后基本完成,随着利率走廊机制和两轨并一轨相继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商行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一方面农商行可以以市场化为原则自主协商确定金融产品定价,更合理的配置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减低经营风险;除此之
随着经济体制的纵深发展、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和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不过,居民家庭对金融市场风险资产的“有限参与”严重阻碍了家庭财富增值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源禀赋是家庭成员或家庭本身拥有且能共同受益的资源和能力。资源禀赋的差异程度影响着家庭是否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和持有深度。鉴于在所有风险金融资产中,股票在我国具有发展时间较长、进入门槛低等特点,所以本文以股票资
自2009年我国开始在政策上逐渐放开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主的农地抵押贷款业务以来,十余年的时间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这类金融产品本质上赋予农户土地抵押权利,在农村实现了金融市场的资产资本化运作,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交易费用等成本,提高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关于农地抵押贷款,学者目前已在需求、可得性和收入影响层面等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于分化农户的收入效应影响研究较少
温度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化学组成有强烈的影响。虽然,在较低和较高的温度下,细胞生物量增加,但几种浮游植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细胞分裂的适宜温度下,每个细胞中的营养成分(如氮或碳)最低。因此,细胞分裂率和营养吸收率与温度的关系是不相吻合的。这就产生了关于浮游植物生态学和现行的生长和吸收的动力学模式的预报值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