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视角下汉英劝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劝说是是意图影响他人的观点和态度,或更进一步让被说服者实施所要求行为的言语行为。现有研究多从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对广告、学术话语等语篇中的劝说进行研究,较少有学者关注日常交际中的劝说言语行为实现策略以及影响其策略选择的因素。身份是自我和他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定位,在交际中个人呈现的身份会影响其语言表现形式。鉴于此,本文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和美国版“The Voice”中导师抢人环节中导师对学员的劝说话语为语料,基于Marwell&Scmhitt和Rank的劝说言语策略分类框架,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导师所使用的汉英言语劝说行为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汉英劝说言语行为策略存在哪些异同?(2)不同的导师身份如何影响其劝说策略选择?  研究表明:(1)中美导师使用的劝说策略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共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较少使用惩罚策略,而多采用专业知识策略;差异主要体现在策略使用频率及同一策略的具体使用方式:汉语中导师们多使用报答策略、专业知识策略、寻求回应策略及类比/对比策略且劝说策略使用频次区分较为明显。英语中除惩罚策略外,各策略使用频次相当。此外,中美导师使用的劝说方式也存在差异。如报答策略,前者多提供直观奖励而后者多为模糊奖励。  (2)中美导师分别建构了专业型导师、友好型导师和幽默型导师等身份。不同的身份会影响其劝说策略的选择,劝说策略的呈现亦能塑造身份。例如专业型导师多采用专业知识策略和报答策略等进行强有力的劝说。本研究从说话人的身份视角探讨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劝说言语行为策略的实现特征,对真实交际语境中如何践行高效和谐劝说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面向移动电话的器件开发以第三代(3G)机问世为契机迎来了转变期。以欧洲及中国市场为中心,从搭载照相机开始的高功能化不仅止于昂贵机种,也开始扩展到普及机。图像传感器、图像应用处理器、高清晰彩色显示器、大容量存储器等器件已成了昂贵机种与廉价机种的共同目标。
移动电话正演变成为一种面向数据的设备,彩色屏幕、数字相机和板上内存等功能也逐渐成为主流,用来支持各种面向数据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消息、移动游戏、上网、收发邮件和移动商务。
韩礼德将语言功能划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用来在交流中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同时也能表明交流的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语言系统与讲话者所作的语言选择之
最近推出的高端移动电话几乎都内置有分辨率达兆像素级的照相机.为了帮助用户在较暗的环境中拍照,还需要额外的照明设备.使用类似数码静止相机中的标准闪光灯解决方案几乎毫
布赖恩·卡斯特罗(BrianCastro)是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位优秀的澳大利亚作家。他1950年出生于香港,11岁来到在澳大利亚。由于自身的中、英、葡三国血统和移民经历,卡斯特
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探索人类的命运,寻求人生的意义。《奇异的插曲
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美国信息控制论专家札德发表《模糊集》之后,“模糊”就成为一个专门的科学术语进入研究领域。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哲学、逻辑、心理学、语言学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