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以府州县城为中心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聚落形态,也是其时代文明的代表。作为区域中心是其所对应的整个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城镇体系则是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甘肃省已经将本区纳入全省城镇发展规划方略的重点建设带。从城市历史地理的角度,把握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制定城镇规划体系的前提。   清代是河西走廊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城镇格局。从过程研究的视角,清代河西城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卫所时期,卫所府州州县城并存时期,府州县城时期。雍正二年以后,形成了2个府城 2个直隶州城7个县城1个厅城1个州同城2个县丞城以及若干市镇的府辖县的三级城镇体系。这一过程也是城镇功能的转型时期,城镇的军事色彩逐渐弱化,主要城市实现了向政治型、交通型、文化型、经济型综合城镇的转变。   城市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多为主城和关城组合的复式形态。城市内部景观的布局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最高行政机构多布局在西北方位,文化教育机构在东南方位,祭祀景观布局体现了法天象地的原则。城市规划中较为重视园林景观的营建,寺院道观是本区城镇内部景观的重要特色。城市内部商业市场布局在主要街道上和关城中。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已经突破城墙,向城墙外围发展。   清中期,府州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在3 万左右,大的县城在不低于1 万,小县城镇人口在 5000 左右;清代晚期,以凉州府和甘州府城为样本,府州城镇人口在1 万左右。以安西直隶州为样本,县城城镇户数约在900 户左右,户均以五口计之,大县在5000 左右,小县在2000 左右。总的看来整个区域城市规模偏小,且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较具影响力的的中心城镇。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河流指向性,形成了三个群四个中心一横三纵散点布局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地域差异较大,东部和中部大于西部,兴起的新城镇都分布在嘉峪关以西的区域。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时代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城镇发展的动力系统。基于上述对清代河西城镇相关问题的考察,认为今后水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存在互动响应的关系,生态型旅游型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主要趋向,交通仍然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规划应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基础防渗处理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作为软土地基处理的先进工艺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常见的问题与质量通病出现,只要认真重视,加强施工管理,运用正确的施工方法,抓好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质量意识,水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从保护的角度来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的文化遗产所受破坏往往更加严重,保存现状不佳,开展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从利
学位
期刊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由于传统的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关系,根本就不涉及环境保护;
小型水库在进行防渗处理时,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适当增加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工程项目的施工更加经济合理.同时,还应该总结传统小型水库防渗处理工程的实践经验,提高工
为了验证煤粒瓦斯流动规律是否受外部压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了在定压条件下,ln[1-(Q_t/Q_∞)~2]与t的关系。首先建立了以菲克和达西定律为基础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土地整理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着眼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一步推进小
现今电力系统的发展愈来愈快,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诞生了许多先进技术,如本文所研究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针对电力系统中的相关问题,本文对一些典型的智能技术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