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广州市为例,追溯了其社会空间演进的历史进程和机制,并重点分析了社会经济转型期(1990-2000)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变迁特征。
第一章对“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空间”等关键概念进行了解析,全面总结并评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空间研究状况,分析了社会主义东欧国家的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特征。
第二章为研究设计,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构架,确定广州市“老八区”共83个街道为研究对象,但“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四维的分析视角成为广州市社会空间解析的主线。
第三章对前社会主义时期(-1949)广州的社会空间进行了剖析。“封建性的商贸港市”塑造了广州“东官——西商”的双核心结构,由港口贸易推动的多种文化交融、侨商聚居区等成为影响广州市社会空间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7)广州作为“生产性城市”的“单位制空间”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对社会主义转型期(1987-)广州作为“转型城市”的社会空间进行了分析,。
第六章对广州市1990年、2000年两个时间断点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因子生态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区类型变化不大,从主因子上来看,产业等级(如高端服务业、低端服务业等)、移民(如外来人口、本地人口等)、历史继承与城市拓展等成为影响广州市1990-2000年社会空间演进的共性因素。其中变数最小的为旧城区和远郊区的农业人口聚居区,前者继承了广州市传统的商贸区,多为本地的、商业及社会服务业从业者阶层;后者因处于远郊区,非农开发进程缓慢,本地户籍农民外出打工的比率较高。
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关于如何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等问题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