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慢性乙肝肝组织HBcAg表达模式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干扰素-α疗效的相关性。(2)了解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提高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间就诊于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厦门中医院肝病科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216例。行肝组织活检,根据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组织HBcAg表达模式,分胞核型HBcAg组、胞浆型HBcAg组、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4组,分别给予干扰素-α5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和检测:(1)血清ALT、AST活性(全自动生化仪);(2)血液HBVM(电化学发光试剂盒法);(3)血液HBV DNA定量(荧光定量PCR);(4)临床疗效判断。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1)216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检测按表达模式分胞核型HBcAg组35例、胞浆型HBcAg组58例、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54例、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69例,经t检验,各组临床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血清ALT、AST活性、血液HBV 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胞浆型HBcAg组及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多伴有肝组织中、重度慢性炎症,可见明显的碎屑状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而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多为轻度。(3)经干扰素-α治疗后,胞浆型HBcAg组血清ALT、AST活性接近正常值,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也接近正常值,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患者血清ALT、AST活性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胞浆型HBcAg组患者70.7%出现HBeAg消失伴抗-HBe产生,血清转换率最高;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HBeAg血清转换率58.0%次之;其余两组血清转换率较低,胞浆型HBcAg组与胞核型HBcAg组血清转换率比较,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与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血清转换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后,胞浆型HBcAg组有49例患者HBVDNA定量<1.0×10~3拷贝/ml;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患者有54例患者HBV DNA定量<1.0×10~3拷贝/ml。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各仍分别有28例、44例患者>1.0×10~3拷贝/ml,胞浆型HBcAg组与胞核型HBcAg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与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6)治疗后胞浆型HBcAg组患者大多数出现完全应答,无应答者为10例。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有40例出现完全应答,15例部分应答,无应答者为14例。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治疗后各仍以无应答者居多,分别有19例和22例。(7)治疗前肝组织炎症分级越高者出现完全应答的比例越高。(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组织胞浆型HBcAg表达为干扰素-α疗效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胞浆型HBcAg组、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较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高;2、胞浆型HBcAg组、胞浆型HBcAg表达优势组抗病毒疗效明显优于胞核型HBcAg组及胞核型HBcAg表达优势组;3、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越高者抗病毒疗效越好;4、胞浆型HBcAg表达患者抗病毒疗效明显的机理可能与其处于免疫清除期及免疫激活状态有关,HBcAg呈胞浆型分布有利于干扰素α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