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体异源染色体附加系(MAALs)是作物育种中物种间转移有利基因和性状的重要桥梁材料,也是解析供体种基因组、探究物种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前人通过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2n=38,AACC)与药用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2n=14,II)的体细胞杂种与甘蓝型油菜的连续回交,一方面培育出雄蕊心皮化的甘蓝型油菜“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inap CMS),另一方面创建了附加单条菘蓝染色体的一整套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异附加系(MAALs Ma-Mg),并发现MAALMe的菘蓝染色体携带有“菘油”CMS的恢复基因。本研究从形态、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面对MAALMe的自交后代进行分析,以选育菘蓝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渗入甘蓝型油菜而产生的“菘油”CMS的恢复系;另外,通过白菜(BrassicarapaL.,2n=20,AA)与黑芥(B.nigra(L.)Koch,2n=16,BB)的三倍体杂种(AAB)与白菜连续回交,创建整套的白菜-黑芥单体异附加系。主要结果如下:
  1.甘蓝型油菜inapCMS恢复系的培育
  将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附加系(MAAL Me)的自交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共获得625个再生植株,其中加倍成功192株。加倍成功的植株中140株表现出雄蕊心皮化,其他5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雄蕊发育,大部分为较正常的四强雄蕊和两个很小的短雄蕊,只有很少植株表现出发育良好的6个雄蕊。52个可育单株分别与inapCMS进行测交,获得的F1与相应的可育DH株系、保持系甘蓝型油菜华双3号和inapCMS在武汉、西宁、长沙和成都四地进行多年多点育性考察,最终选育出一个恢复力强的恢复系,命名为恢39。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菘蓝着丝粒引物及染色体e特异SSR分子标记检测,均表明恢39中不存在整条菘蓝染色体e;而AFLP标记分析结果显示有来自菘蓝染色体e的片段渗入。表型上,恢39表现菘蓝染色体e决定的褐色花药性状,恢39与inapCMS的杂种及F2群体中的可育单株也表现该特性。恢39的硫苷组分与保持系华双3号基本一致,但硫苷总含量远高于华双3号,主要是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含量升高,为菘蓝三类组分中的两个,故推测控制这两类硫苷合成的基因可能来自菘蓝。在含有82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为3:1(χ2=0.08,p<0.01),说明恢复基因为单显性基因。恢39的选育实现了甘蓝型油菜inapCMS的三系配套,可用于油菜杂交种生产。
  2.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建立
  以实验室他人合成的白菜与黑芥三倍体杂种(2n=28,AAB)为母本,与亲本白菜多代回交,利用FISH技术及SSR分子标记,在BC2-BC5后代中筛选全套的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2n=21,AA+1B1-8)。在B1-B5单体附加系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花粉母细胞中,B基因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10ⅡAA+1ⅠB)的形式存在,单价体频率为82.93%-89.74%,平均85.92%;少数B基因组染色体以三价体(9ⅡAA+1ⅠⅡAAB)的形式存在,频率为10.26%-17.07%,平均14.08%。黑芥B1-B5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均较低(2.70%-20.83%),平均为13.30%;雄配子传递率变幅为1.22%-11.76%,平均为7.12%。除了B2的雌配子传递率小于雄配子传递率外,其他4条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均高于雄配子传递率。不同染色体的配子传递率也存在差异,其中B1和B5的雌配子传递率最高(20.83%, 20.35%),B2最低(2.70%);B1的雄配子传递率最高(11.76%),B4最低(1.22%)。FISH分析还发现B2染色体上没有45SrDNA位点,而B4染色体上存在45SrDNA位点。同时也对B3染色体上的45SrDNA位点和B5染色体上的5SrDNA位点进行了验证。
  形态上,附加系表现出一些明显来自黑芥的表型或者由A、B基因组互作产生的新表型,如B3单体附加系的紫色表型;B1、B3和B5单体附加系的黄色种皮等。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可用于完善黑芥基因组信息、研究物种亲缘关系及优良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四倍体杂交冰草是二倍体的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经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优良饲草,结合了蒙古冰草抗旱耐寒、适应性强、耐贫瘠与航道冰草分蘖性强、叶量大、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本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的246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结合SRAP、SSR和SNP三种分子标记,利用Join 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单株产量、茎叶比、粗
学位
氮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也引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所以选育种植氮高效品种以提高氮利用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筛选不同氮效率品种,了解不同品种间的氮效率、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的差异是氮高效栽培及氮高效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27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筛选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基础上,对氮高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不同氮素
学位
内蒙古旱作区存在干旱缺水、蒸发量大、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及作物产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旱作区农业可持续生产。选用膨润土作为土壤改良剂,通过连续5年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用量膨润土(0、6、12、18、24和30 Mg hm-2)对谷子生长、光合特性、土壤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CO2排放的影响,明确了膨润土蓄水保墒增产生态机制,以期为提高旱作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作物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
学位
绞股蓝属(Gynostemma Bl.)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属下共包括2亚属(绞股蓝亚属和喙果藤亚属)2组(喙果藤组和五柱绞股蓝组)17种2变种,中国分布有2亚属2组14种2变种。绞股蓝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从中国的秦岭南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一直延伸到热带亚洲。然而,绞股蓝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谱系地理历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本研究首先对绞股蓝属植物进行大规模的
学位
干旱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明确作物耐旱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可为筛选和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奠定理论基础。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作为抗逆性较强的禾谷类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作物抗逆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理想物种。本研究全面运用了植物生理学、比较基
学位
杂草是全球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稗草则是这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导致约35%的水稻减产。化感作用是由化感物质释放介导的作物与杂草相互作用的一个核心过程,这种化感物质对相互作用的一种或另一种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化感互作进行杂草防治可以降低杂草的危害,提升作物产量。然而目前对水稻与稗草之间的互作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尤其对许多关键化感物质的生物合成基
学位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棉花纤维长度和强度是纤维品质的关键特征,纤维强度(FS)与纤维次生细胞壁(SCW)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三氨基酸环延伸(TALE)超家族转录因子是同源结构域蛋白的一类,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多种生物过程。其中一些模式植物的TALE家族成员已被证实在调节次生细胞壁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棉花中个别TALE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表明,其会通过影响棉纤维次生细胞壁的沉积从
学位
棉花是重要经济作物,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棉纤维是纺织业主要材料来源,也是决定棉花经济价值的重要部分。全球人口基数的增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纤维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成为棉花育种学家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但棉花的纤维品质是受多个等位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影响,并且纤维品质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培育高
学位
高粱广泛种植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可作为粮食、饲料、生物能源和酿酒原料。然而,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高粱产量与品质。植物内源性氰苷(cyanogenic glucosides, CGs )是一种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由α-羟基苷元与糖链连接而成。它可保护植物免受伤害。如植物利用内源性氰苷释放有毒的氢氰酸(HCN)以防止草食动物伤害。动物食用含氢氰酸的牧草会抑制动物体内
学位
受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两熟及多熟制生态区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导致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下降。近年来,以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了双季玉米、春玉米-晚稻、早稻-秋玉米等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由于两季品种筛选依据科学性不足、季节间品种搭配不合理等,限制了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