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晚期肝癌预后差,索拉非尼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晚期肝癌标准治疗方法。然而索拉非尼治疗作用有其局限性,本研究的目的为分析新型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2例BCLC-C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阿帕替尼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患者治疗剂量为250mg/日或500mg/日,按照RECIST1.1标准进行疗效评估。NCI-CTCAE version 3.0进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所有可能对疾病进展时间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log-rank test验证其对疾病进展时间的影响,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至疾病进展时间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截止2017年4月1日,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2例患者中,5例死亡,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10.4月(95%CI,3.4月-17.5月),半数患者已存活8.0月。22例患者按照RECISIST 1.1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其中CR占0%(0/22),PR占40.9%(9/22),SD占40.9%(9/22),PD占18.2%(4/22)。客观缓解率(CR+PR)40.9%,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1.8%。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21例甲胎蛋白(AFP)高于正常水平上限者有14例出现AFP下降,其中7例患者AFP降低至用药前的50%以下,这7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疗效评估为PR。2例患者AFP降低至正常水平,并且最佳疗效均评估均为PR。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清白蛋白≥40.0g/L(P=0.013),总胆红素<21.0μmol/L(P=0.031),血小板<125×109/L(P=0.031)以及治疗后AFP降低(P=0.012)是影响TTP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提示血小板<125×109/L(HR=7.753;95%CI,1.160-51.823;P=0.035)及治疗后AFP降低(HR=0.117;95%CI,0.30-0.692;P=0.018)是影响TTP的危险因素。本组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常见,包括手足综合症81.8%(18/22)、腹泻77.3%(17/22)、高血压63.6%(14/22)、乏力59.1%(13/22)、声音嘶哑54.5%(12/22)及厌食50.0%(11/22)等,但多为轻中度,为患者耐受并且可以控制。Ⅲ度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27.3%)及手足综合征(13.6%)。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且相对安全。设计严格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