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系列”的现代主义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把J.M.巴里的小说《彼得·潘》奉为童话的经典之作。实际上,在它的缔造者——巴里爵士那里,彼得·潘的名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两部文本,他在幻想剧、小说、散文童话、演讲稿中随处可见。最终,这些众多的文本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彼得·潘》为核心的“彼得·潘系列”,并围绕着“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个主题展开。笔者也正是选取了这个系列文本,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本文首先对“彼得·潘系列”的文化身份做出了定位:“彼得·潘系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童话,而是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文化身份的文本,或者说是一部现代主义童话。以小说《彼得·潘》为例,它与较通常意义上的童话而言,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没有童话的公式化结构设置;二、叙述者的身份被悬置,同时,将通常作为童话受众的儿童排除在文本的接受对象之外;三、对人物的塑造不再局限于鲜明的“白”与“黑”的对比之中,人物更丰满,更现实;四、小说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五、小说放弃通常童话运用的情节象征和细节象征,而采用了结构象征的手法表达文本内涵;六、叙述语言哲理化。诸如此类与普通童话的“貌合神离”都可归结到当时文化转型的重大时代背景之中,而作者本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其中,现代主义特征的一大表现就在于文本“对抗式”象征结构地设置。通过三种对抗模式——意象对抗即“鸟”世界与人世界地对抗;场景对抗即“永无乡”与伦敦城地对抗;人物对抗即彼得与胡克地对抗,——最终奠定了儿童与成人间对抗的基本寓意框架。
其他文献
结合《三国志》所载的宫与伯固的记述 ,和《三国史记》等其它史书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太祖王宫是遂成之父 ,而不是遂成之兄 ;太祖王之称 ,不是起因于新王朝的建立 ,而是
在这个传媒“统治”的时代,电视已成为推动和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甚至已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省级卫视作为中国电视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其生
在电子商务日趋火热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网络财务是提供高效财务信息、提升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1999年用友集团率先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在网
<正>"山寨"已成为时下热门的一个话题,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从山寨精神到山寨文化,"山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山寨娱乐"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热点话语。笔者认为,我们应
<正>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长期占据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后,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大媒体,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革新换代以及互
<正> 今年初颁布的《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有个指标是以存货周转率替代现行的流动资金周转率。本文就此谈几点认识。流动资金周转
口译,作为不同语言持有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其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然而,对口译的研究,相对与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的笔译研究,却起步较晚
<正>自1951年第一部彩色电视节目播出以来,色彩的应用就成为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归纳起来就是,合理的色彩搭配能使电视节目更具吸引力,反之则会削弱甚至误导观众
电视作为一种产业,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获得了承认和发展,但是中国电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事业单位属性而没有产业属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视迅速发展,其产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