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怀古录校注》为基本文本依据,重点梳理、归纳和分析《怀古录》中的诗论、词论及文论观点,并总结探讨《怀古录》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分以下四个部分:一、创作宗旨与目的。本文认为《怀古录》的创作宗旨与目的有二:一是,借诗文复古以讽谏时俗。南宋末期士风日下,诗文创作体格卑弱。陈模对此深感忧虑,希望文人能恪守儒家风范,恢复诗文的讽喻功能,从而达到拯救时弊,迎风易俗的目的。二是,抨击南宋末三种诗歌写作的弊端,倡导“诗教”传统。陈模批判江西末流资书为诗,堆砌典故的流弊,对于“四灵”的诗,陈模则严厉指责其“卑弱无骨气”。二、《怀古录》的诗学思想。首先,受诗学传统与时代风貌的影响,陈模在其诗歌批评中多次运用“气象”这一范畴,以其指称诗之气貌、神情、气势等,并特别推崇杜甫的“儒者气象”,这体现出陈模对雄浑雅健诗风的崇尚;其次,“自然”是《怀古录》最重要的美学追求,陈模赞赏杜诗浑涵而无迹可见,又评苏轼诗“如大江大河,驰骋而无往不可”。复次,陈模论诗味讲究含蓄、有意味,在唐绝句中以李商隐、杜牧之、刘禹锡和白乐天的诗为最高,并通过诗画关系的阐释,推崇诗歌之“神韵”;最后,在诗歌创作的形式和法度方面。陈模认为诗歌创作要以“活法”求之。这是对南宋末众多师法江西诗者的反拨。而诗句上下内容的转接,诗句意义的转接都能使诗歌韵味无穷。三、《怀古录》的散文主张。第一,陈模倡导文章“须要关治乱理致”,以“有用”“无用”论文章之价值,虽不免流于狭隘,但可见其认同欧阳修提出的文章要“关乎国家兴废”的观点。结合宋末社会现实与文坛实际,这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在文章气势方面,陈模崇尚气势雄弘之作。其赞苏轼文章句式错落有致,议论痛快淋漓;同时,又推崇平淡处寓顿挫、气象苍然的欧阳修文章。第三,对于文章的法度,陈模认为写文章和作诗一样需要讲求反覆、顿挫、平淡、理致、自然、含蓄等手法的合理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并批判了时人作古文只知减字的习惯,认为文字要依据文章内容而或详或略。其四,陈模还简单论述了铭、赞等的文体特征及其创作要求。认为,认为铭文和叙、诗、赞不同,具有自己的文体特点与表达方式,韩愈、欧阳修的铭文具有“高古”的特点;司马迁《史记》的赞文“表然独见”,有“春秋之笔”、放纵自如的特点。四、《怀古录》地位与影响。其一,在中国诗学史上,《怀古录》首次对陈师道的诗歌特点做了深入的总结和评述。认为陈师道的诗高于江西诗派,有杜工部气象,但缺乏杜诗的浑涵自然。其二,在中国词学史上,最早从“以文为词”的角度释解辛弃疾的词。辛弃疾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将散文的句式化作词句,使词突破了其原有本色。陈模褒赞这种作词手法,评辛词为“万古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