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走上近代化,而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化之路上,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在探索近代中国变革方式上,很多曾经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却走上了不同甚至对立的道路。对此现象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对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复杂性,以及当时国人在追求中国近代化之路中所产生的反思、徘徊和迷茫的心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和章士钊都是很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二人曾在辛亥革命前夕、共编《甲寅》月刊反袁专制时期因志同道合而携手同行;而在“五四”以后,二人在思想上渐行渐远,终因政见不同而在政治上分道扬镳。陈独秀从思想启蒙入手,发起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后信仰马克思主义,推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暴力革命的道路,思想、行为愈加激进;章士钊则坚持政治改造优先论,鼓吹“调和立国论”,第二次旅欧后,思想全面走向保守,主张恢复体现“农国”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北伐前夕,投向了保守的北洋军阀,思想、行为日趋保守。 显然,五四前后,陈、章二人走上激进与保守不同的道路,而陈、章激进与保守的选择分途已在二人差异中逐渐孕育。“五四”后,由于个性的差异,学术路径的差异,尤其是思想和价值观的分歧,以及辛亥革命后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主张,导致陈独秀愈加激进,章士钊日趋保守,最后在政治上分道扬镳。 目前关于陈独秀、章士钊激进与保守的不同选择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对二人的比较研究主要局限于对二人关系演变的一个大致梳理,而对二人“五四”后在探索近代中国变革方式上,陈独秀愈加激进,章士钊日益保守的比较研究还不够系统。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陈、章的个性差异、学术路径差异、思想分歧、辛亥革命后不同政治走向和政治主张等几个方面分析二人激进与保守的不同选择,即对二人分途异趋的原因进行论述,使人们对中国思想界极为复杂、活跃的状态和变幻莫测的国内外局势,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加深对中国近代化以降强调“变革”与重视“认同”两种对立意识形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