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与高增长伴生的是环境被严重破坏。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意味着环境污染问题被摆在了新的历史高度。有关我国环境污染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有推动作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伴随着以GDP为政绩考核标准的政治集权,给地方政府带来激励效果,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然而,财政分权带来的财政收入和政治晋升激励,使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经济发展动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环境规制,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往往被忽视。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扭曲,解释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我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典型事实,探究中国式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构建财政分权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30个省份199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探讨农业大省和非农业大省地方政府在分权背景下的行为选择差异,从而对环境污染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全国范围内,财政分权度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第二,区域实证结果显示,农业大省的财政分权系数显著高于非农业大省,说明在农业大省,地方政府更易于采取“趋劣竞争”,导致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超过非农业大省。第三,在控制变量层面,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等对环境污染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使我们对财政分权制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道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完善相关激励相容机制,提高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引导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第二,中央政府在政策施行过程中要考虑地区差异,对于农业大省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供政策优惠和监督指导。第三,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切不可为了提高经济水平而盲目发展工业经济。第四,中央政府要转变对地方政府官员唯GDP考核的标准,将绿色经济发展指标、公共服务质量指标等加入到政绩考核的标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