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高耸结构表面风压大涡模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建筑往高耸方向和大跨方向的发展,建筑对风荷载的敏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风洞试验存在消耗成本较大、试验准备阶段耗时较长、采用缩尺比模型会带来相似比问题和布置的测点数目受限等问题。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法,所需的时间和费用都比风洞试验少,数值模拟可以构造与实际尺寸相同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整个计算流域内所有变量的值及变量的发展历史,且结果非常直观。其中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是目前计算风工程中研究湍流运动的一种重要技术。本文主要对广州CGB-2在建风洞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和吸热塔高耸结构的表面风压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及被动模拟装置对广州CGB-2风洞的风场进行调试。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Random Number Recycling Method,RNRM)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对高耸结构周围流场分布特性、涡激振动及采用破风圈的气动措施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的全尺度模型,采用尖劈和粗糙元的被动模拟装置对风洞中大气边界层流场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首先,对同济TJ-2风洞试验段C类地貌被动模拟装置进行大涡模拟,验证了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和被动模拟装置来模拟风洞中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其次对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的尖劈和粗糙元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风洞的平面布置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CGB-2风洞试验段进行风场调试,最终给出了我国规范中四类地貌的尖劈和粗糙元的尺寸及布置。2.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并对无模型计算域和有CAARC模型计算域两种工况进行大涡模拟研究,将无模型计算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规范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处来流条件的正确性。将有CAARC标准模型计算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的适用性与准确性。3.采用随机数循环预前模拟法作为大涡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对吸热塔高耸结构进行大涡模拟研究,通过分析在不同塔顶风速下不同截面高度处的流场及升力系数的频谱特性,确定了该吸热塔高耸结构发生涡激共振的实际临界塔顶风速为63m/s。并探究采用破风圈的气动措施对降低风荷载的抗风效果,破风圈能够有效地破坏吸热塔的旋涡脱落,降低结构表面的横风向风荷载,避免结构发生横风向的涡激共振。4.利用大涡模拟获得吸热塔高耸结构表面测点的风压时程,并对其进行风振响应分析,探究塔顶风速、风向角、阻尼比和破风圈对风振响应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风向角下吸热塔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分析,确定了该结构最不利风向角为75°风向角。在各风向角下,旋涡脱落引起的横风向风振响应较大。随着塔顶风速的增加,风振响应也逐渐增大。随着阻尼比的增加,塔顶位移、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逐渐减小,阻尼比为0.15%~1%时对风振响应的影响较大,故将其作为吸热塔高耸结构的阻尼比取值范围。采用破风圈后风振响应明显降低且降低的平均幅度达39.3%,设置破风圈能够有效地减小甚至消除吸热塔高耸结构的横风向涡激共振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钢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国内新建了众多大型钢结构建筑,其结构形式日益新颖,构造越来越复杂,结构跨度越来越大。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吊装作业,偏载是影响吊装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对偏载作用下大型钢结构吊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某核电站核岛建设中大型钢结构为具体对象,对该结构吊装安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重点研究风载以及自
在当前电网侧削峰填谷对储能技术的宏观需求和煤改电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谷电蓄热供暖技术对于促进低谷电消纳和实现清洁供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固体蓄热装置体积较大,需要占据建筑内部一定的使用空间,而相变蓄热装置由于其介质本身的低热导率使得蓄存的热量难以取出,电能转化为有效输出热的系统整体效率不高,因而目前缺少结构简单实用、经济性较好的分散式蓄热电采暖装置。为此,本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谷
新风供应是保证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现有民用建筑普遍采用开窗通风的方式引入新风,这不仅存在引入新的污染源,造成室内空气二次污染的隐患,还会引起空调能耗的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一种可实现热回收的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进行了研究。以南京地区某建筑面积为24 m2的办公室作为应用载体,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为研究对象,该设备送风量为110 m3/h,利用热电模块的制冷制热功能及热管换热器的高效传热性实现对
相比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引导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直到近些年在乡村政策推动下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当前乡村地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严重,乡村建设存在决策难、实施更难的突出问题,这直接反映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的失效。县域作为经济社会与行政管辖的基础地域单元,具备中观空间尺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事权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突出县域层级对于乡村建设的约束和引导能力,由此在这一层级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产生了特色化和品质化的发展需求,城市特色风貌的彰显在城市空间环境提质、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特色风貌的规划与管控实践中缺失针对建筑群落、城市街区的中间层级,缺少针对城市风貌管控的有效抓手。因此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现象与格局进行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以期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管控中,实现城市空间风貌与品质的最
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深化,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区域遗产类型逐渐受到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研究中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类型复杂等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利用以点状革命文物为主,并且保护利用不平衡、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严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突破文物保护的概念,
对于大型的土木结构而言,荷载是作用在整个结构上的,但关键节点、复杂的多杆交汇处等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仅用单一的梁单元势必会因为过度的简化忽略很多实际的情况;但全部利用实体模型,又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对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要求较高,且运行时间较长。应对此类情况,本文中拟研究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与缺陷等效的方法,建立新型含损伤的等效钢筋混凝土梁单元;基于建立的新型含损伤梁单元,建立格构模型,描述模拟构件的力学
混合试验是将结构中不易数值模拟的非线性较强的部分作为试验子结构,其它容易模拟的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通过计算机和作动器控制系统相互通信,从而实现全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混合试验结合了拟动力试验与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优点,是一种先进高效的试验方法。然而,随着计算模型的日益复杂化、大型化,传统的简化模型已不再适用。因此,为了提高混合试验的应用范围与准确性,OpenSees有限元软件凭借其建模方式简单、弹塑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也开始被运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目前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而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基于此背景,本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正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U形钢筋间接搭接的钢筋本构修正理论对梁后浇区段参数进行分析;对修正压力场理论进行完善,考虑了特定纤维材
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震后可恢复性能,学者们对钢筋混凝土摇摆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钢筋混凝土摇摆墙具有不可再生、污染大、自重大等缺点,考虑到可以采用绿色材料—竹材来制作摇摆墙。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以自复位的交错层积竹(CLB)摇摆墙结构,并通过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方法分别从新型摩擦耗能器研发、CLB摇摆墙抗震性能等方面对常规摩擦耗能器、弯曲-摩擦耦合耗能器及可自复位的CLB摇摆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