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研究——以王家辿古村落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乡村游热潮的高涨,历史文化名村作为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特殊村落,对其开发利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基于此,要求我们从对历史文化名村中保有历史要素种类、数量、价值的研究,转而注重对村落的保护利用各系统之间关系的探讨。现有的关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两者平衡策略的主观探讨,而缺少更加客观的定量研究。且历史文化名村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愈发明显,而相关研究较少。文中引入耦合理论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并加入对生态环境的关照,以更加理性地探讨如何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适度的开发,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提升村落活力。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1)构建系统框架。依据耦合的理论特点,从系统论、协同论的视角出发,将评价体系构建为“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的系统框架,以充分评价村落持续演进中历史要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  (2)构建指标体系。在对现有的各类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将耦合机制作为各系统指标选取的重要原则,以体现各系统之间的互动性。采用熵值法基于客观数据确定指标权重,不为指标预设权重,以客观反应指标的重要性,尊重历史文化名村类型的多样性。  (3)耦合协调度评价。引入物理学中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相关公式,评价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以反应各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强弱,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于以上构建的框架,以鹤壁市王家辿村为分析对象,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王家辿村而言,遗产系统的主导因子是“已登记建档并挂牌保护的建构筑物数量”、“文化空间数量”;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是“耕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经济系统的主导因子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系统的主导因子是“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2)在研究时段内,2005-2009年村落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补助型,2010-2013年为生态资源开发型,2014-2015年为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经济发展主导型。村落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现阶段都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期,但耦合协调度的增速变慢或者已经开始降低。  (3)村落的优化调控措施。要改变村落粗放式地利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模式,应投入资金改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现状以促进经济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善,又能反过来为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大环境。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使村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尝试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北京德胜尚城及所在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对旧街区引入群构建筑前后街区空间构形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同时,研究试图对当前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界面作为人们感知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最直观的意象,对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更新作为一个传统话题,现已成为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援助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武汉是8个重点建殴城市之一,大批的工业区和工业企业在武汉三镇蓬勃发展。随
对于绿色建筑,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评价体系,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围绕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供绿色建筑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建筑照明是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综合科学研究领域。作为经济、人口和社会活动的集聚地——城市,在节能减排的艰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的迅猛增长对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停车难等。特别
从古至今以来山地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无数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同样山地也是自然界不可多得宝贵的财富,源源不断的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在城市建设的
从早期廊院式建筑中围合院子的回廊空间,到后来古典园林建筑中曲折多变的廊空间,再到如今公共建筑中各式各样的廊空间。廊空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空间形态以及空间
合理的微气候环境设计策略是住宅建筑舒适、节能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多的依赖机械式设备来满足室内环境的舒适,而忽视了建筑设计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造成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通过黄柏峪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建立,为在中国农村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提供经验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