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胴枯病菌致病力的测定及分化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胴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多地梨产区暴发一种新的枝干病害,在枝干上引起红褐色溃疡病斑,可造成发病枝条及其上面的花芽、叶芽的枯死,严重时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对我国梨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实验室前期已研究证实至少有5种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可以导致梨胴枯病。本研究对该病的田间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以翠冠梨的枝条、叶片、果实及活体苗木为材料,研究建立梨胴枯病菌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方法,同时采用建立的方法对梨胴枯病菌进行了致病力的测定和分化分析,并测定了部分梨品种的抗病性,为进一步研究梨胴枯病菌的致病机理、病原与寄主之间的互作及防治药剂的筛选、抗性资源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湖北、山东、江西、重庆、浙江、河北、辽宁、福建、河南、江苏、贵州等11个省市的砂梨、白梨和西洋梨共16个主栽品种进行系统调查,明确了梨胴枯病的田间症状特点,并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65个间座壳菌D.eres菌株。
  2.以翠冠梨的枝条、叶片、果实及活体苗木为材料,接种D.eres代表菌株的菌丝块,比较其病斑大小。结果显示,代表菌株在叶片和果实上接种的结果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在枝条上接种的结果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只有接种枝条的病斑显著性差异与菌株的致病性相吻合;枝条经打孔、9针刺伤和横割10mm处理方式接种的发病率分别为100.0%、63.3%和36.7%,经打孔和横割10mm处理的病斑长度显著大于9针刺伤的病斑长度,但经横割10mm处理的发病率较低,故枝条接种采用病斑大、发病较快且操作简单的打孔法;对病斑随时间变化情况的观察可知,一定时间内,时间越长,不同菌株接种枝条产生的病斑长度的差异越明显。综上所述,选取枝条打孔接种菌丝块作为梨胴枯病室内快速测定致病力的方法。
  3.采用枝条打孔接种菌丝块的方法,对来源于我国10个省市3种梨16个梨品种的64个梨胴枯病D.eres菌株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及其分化分析。结果显示,有32份菌株为弱致病力,占所有供试菌株的份菌株的50%,有22为中等致病力,占所有供试菌株的34%;有10份菌株为强致病力,占所有供试菌株的16%。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梨胴枯病菌其致病力分化状况有异,除来源于贵州省的菌株外,来源于北方省份的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较多,而来源于南方省份的菌株中弱致病力菌株较多。而来源于3种梨(砂梨、白梨、西洋梨)的梨胴枯病菌其强弱致病力菌株的比例无明显的差异。
  4.通过枝条打孔接种菌丝块方法,采用LNHJ-47和LNBYS-43菌株对砂梨、白梨、西洋梨、新疆梨的6个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雪花、丰水、翠冠对梨胴枯病菌的抗性较弱,库尔勒香梨、黄花、三季对梨胴枯病菌的抗性较强;采用JSCG-51和LNHJ-47菌株对秋子梨的6个品种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寒红、苹香梨对梨胴枯病菌的抗性较弱,寒香、苹果梨对梨胴枯病菌的抗性较强,山梨和南果梨对梨胴枯病菌的抗性居中。
其他文献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真菌。稻瘟菌通过形成功能性的附着胞穿透寄主表皮,进入寄主细胞进行侵染,因此功能性附着胞的形成对于其成功侵染至关重要。在稻瘟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分生孢子中储存的脂滴(lipid droplet)将会被利用,其中三酰甘油将被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脂肪酸最终降解为乙酰辅酶A用于黑色素等的合成,甘油和黑色素层帮助附着胞形成膨压,进而穿透寄主。但是,真菌中脂滴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其调
生殖滞育是许多昆虫躲避不利环境维持种群繁衍的环境适应策略,研究生殖滞育调控机制对于开发基于发育调控的天敌繁殖策略和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雌虫滞育特征明显,生殖滞育的内源调控机制研究主要在雌虫中开展,然而关于雄虫的生殖滞育特征、生理学和分子调控机制鲜有报道,昆虫雌雄虫之间是否存在保守的生殖滞育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异色瓢虫雄成虫为材料,对其滞育生理特征及内源调控机制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滞育与非滞育异色瓢虫雄成虫的内生殖器官形态差异
  比较滞育和非滞育异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可检测和运载气味分子,在气味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和选择运输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果探明OBPs的功能及与气味分子的结合机制,则可为通过测定OBPs与配基结合能力进而筛选对昆虫可能具有行为活性的物质奠定基础。为此,本学位论文以林业重要害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已构建的松褐天牛转录组的基础上,分析了其OBPs基因MaltOBP1和MaltOBP18的表达特性;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和圆
植物生防内生真菌可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和营养物质、产生具有拮抗活性的代谢产物、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性等方式来抵御病原菌的危害。所在实验室前期从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专利帚枝霉属内生真菌SarocladiumbrachiariaeHND5菌株,该新菌株可产生挥发性抗菌物质,对多种热作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HND5菌株基因组中存在激发子蛋白编码基因SbES。本研究以HND5菌株SbES基因编码的激发子蛋白SbES及其挥发性抗菌物质为对象,
水芹叶象甲Hyperasp.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叶象甲属Hypera,是水芹上重要的食叶蛀茎害虫。幼虫和成虫均嗜食为害水芹茎叶,造成水芹减产,严重时会毁灭整片水芹田。国内目前尚未对水芹叶象甲的生殖系统及繁殖特性进行相关报道和研究,本论文对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生殖相关行为(求偶、交配和产卵)的特性和节律、产卵选择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及繁殖特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殖系统打下基础,为利用其繁殖特性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炭疽病是近些年在南方梨产区导致异常早期落叶的主要诱因,不仅造成当年减产且影响到翌年的生长,严重威胁梨产业的发展。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梨炭疽病主要由刺盘孢(Colletotrichum)所致。本研究主要开展梨松针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致病力的分化分析及砂梨对该病的室内抗性测定,为深入研究松针刺盘孢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为筛选和应用抗炭疽病的梨品种提供依据。取得结果如下:
  1.松针刺盘孢致病力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松针刺盘孢CFi-94菌株的菌丝块和分生孢子悬
柑橘黑点病(Citrus melanose)是由柑橘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citr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柑橘产区逐年加重。关于黑点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的发生、流行和防治,而三峡库区晚熟脐橙生长周期长,冬季在树上挂果越冬,3月下旬果实成熟,4月份大量上市。为了探究果实黑点病在冬季的发生动态,为伦晚脐橙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选取了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郭家坝村两个果园在12月果实着色期至次年4月果实成熟期对黑点病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病害的初侵染来源以及病原菌的寄主范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真菌病毒(Mycovirus)是一类可以在真菌中复制和增殖的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广泛存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单菌株被多种真菌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本研究以携带19个病毒的茄丝核菌菌株HG81为研究材料,开展了分析菌株HG81携带的病毒稳定性,菌株HG81接纳其它病毒的能力,及该菌株中携带的病毒水平传播能力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明确了菌株HG81中病毒能
黑斑病是我国梨主产区的重要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梨叶片和果实,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和烂果。而其病原种类缺乏系统鉴定,仅参考日本研究结果被认为系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所致。本研究从我国不同梨产区采集显现黑斑病典型症状的梨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梨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梨主产区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梨黑斑病发生状况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梨产区尤其是南方省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梨幼叶片发
RNA干扰被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RNAi靶向抑制有害生物相关蛋白的翻译、合成及创制RNAi农药用于有害生物防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高效递送靶标dsRNA方法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RNAi农药创制与应用。基于此,本研究拟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纳米材料为dsRNA递送载体,以NlHex4为模式基因,分别以体外转录合成与大肠杆菌HT115表达两种方式获得dsRNA,制备LDH-dsNlHex4,以水稻褐飞虱为靶标害虫,评价LDH-dsNl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