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就修辞格是文学作品以及日常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迄今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定义、分类、美学功能和心理基础等层面的考察,但是对移就的识解机制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尚无对移就进行实证研究的范例。廖巧云(2015)提出了汉语语义修辞识解机制的“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认为修辞识解过程中存在可能性特征的提取,这为移就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术为语言理解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将利用ERPs技术探讨汉语移就修辞识解机制,以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为研究对象,验证“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具体研究问题是:在汉语移就的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性特征提取的心理现实性?本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共有20名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作为被试参加实验。本实验以“反应时”和“脑电”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三水平(关键句类型:移就句、直义句和无关句)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为汉语,其呈现方式为随机呈现。实验任务如下:首先分别向被试呈现由语境句和关键句组成的话语,被试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材料。然后,向被试呈现探测词,让被试判断探测词的真假,最后判断随后出现的陈述句的意思是否与前面的话语意思相符。本实验使用E-prime2.0软件编程,计算机记录被试判断探测词时的反应时,脑电数据通过Neruoscan4.5和Syn Amps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最后将结果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本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三种句子条件下探测词真假判断任务的行为结果显示,移就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为909.48ms,直义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为946.49ms,无关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为1123.35ms。移就句和无关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t(18)=-2.903,p=.013<.05];字面句和无关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存在边缘差异[t(18)=-2.151,p=.053≈.05];移就句和字面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t(18)=-.983,p=.345>.05]。三种句子条件下探测词的准确率均较高,并且差异不显著。(2)脑电结果显示,探测词在320-560ms时间窗内所诱发的N400波幅在移就句条件下与在直义句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F(1,17)=5.557,p=.036<.05],且移就句条件下的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2.221±5.675)比直义句条件下的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1.211±5.086)更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额中区[t(18)=-2.704,p=.019<.05],左额区[t(18)=-2.305,p=.040<.05],中中央区[t(18)=-2.349,p=.037<.05],左中央区[t(18)=-3.151,p=.008<.01],右中央区[t(18)=-3.109,p=.009<.01]。另外,探测词在320-560ms时间窗内所诱发的N400波幅在无关句条件下与在直义句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F(1,17)=6.204,p=.028<.05],且无关句条件下的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2.992±5.933)比直义句条件下的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1.211±5.086)更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额中区[t(18)=2.942,p=.012<.05],左额区[t(18)=2.549,p=.026<.05],右额区[t(18)=2.334,p=.038<.05],中中央区[t(18)=3.011,p=.011<.05],左中央区[t(18)=3.150,p=.008<.01],右中央区[t(18)=2.448,p=.031<.05]。(3)探测词诱发的N400效应在左右脑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根据t检验结果显示移就句与直义句之间的N400效应在左右脑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右脑更明显[t(18)=-3.510,p=.001<.01]。这表明左右脑均参与到汉语移就的识解过程中,其中右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探测词真假判断任务的行为数据表明被试在移就句条件下理解探测词的反应时短于字面句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证实被试在理解移就句时成功提取了关键词的可能性特征,同时也说明移就句的成功理解存在可能性特征提取的心理现实性。ERPs数据表明移就句和直义句条件下探测词的脑区加工差异主要体现在额区和中央区以及左、右半球。本研究的结果为汉语移就的识解提供了ERPs证据的支持,支持廖巧云(2015)提出的“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