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树Camelliasinensis叶子的干燥叶梗(俗称“茶梗”)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茶梗资源的利用情况及优势、茶多酚及茶氨酸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了茶梗中茶多酚及粗茶氨酸的提取制备工艺研究、粗茶氨酸的脱色工艺研究、茶多酚及粗茶氨酸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提取物的制剂成型研究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研究等实验,目的在于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商品(茶多酚、粗茶氨酸提取物及制剂),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为茶梗等下脚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创造经济价值。 茶叶下脚料,源于茶制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茶梗、茶枝、老茶叶等废弃资源。其多作坑埋或废弃处理,来源广泛易得。一般来说,每产10万余吨茶叶便产生有3万吨废枝叶,奠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本文以茶梗为研究对象,茶梗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等功能性成分,为开发高附加值的商品奠定基础,实现变废为宝。 文献研究方面,对茶叶的治疗保健作用,茶梗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开发优势,茶多酚及茶氨酸两种功能性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茶多酚及茶氨酸的相关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剂型的选择等情况进行阐述。 实验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了茶多酚、总氨基酸、茶氨酸及儿茶素类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茶多酚及总氨基酸的提取工艺,茶多酚的纯化工艺及粗茶氨酸的制备,茶氨酸的脱色工艺,茶梗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茶梗提取物的制剂成型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研究。 1.茶多酚、总氨基酸、茶氨酸及儿茶素类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及GB/T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方法,建立茶多酚及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参考文献资料,以茶氨酸为对照品,采用HPLC-ELSD法测定茶氨酸的含量;以EC,EGC,ECG,EGCG为对照品,采用HPLC测定儿茶素的含量。 2.茶多酚及粗茶氨酸的制备研究 以茶多酚的含量为指标,对茶梗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的乙醇,溶媒倍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茶多酚的转移率和得膏率的影响,建立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立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为:选择乙醇浓度50%,溶媒倍量8BV,80℃浸提,提取时间20min,提取次数3次。再以大孔树脂柱层析法考察茶多酚的纯化工艺及粗茶氨酸的制备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茶多酚进行纯化,以茶多酚的吸附量为指标,选用静态吸附-解吸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的方法对10种不同的树脂进行筛选,并探讨优选树脂纯化茶多酚的工艺参数。确立了最佳工艺为:LX-18型大孔吸附树脂,样品液中生药与湿树脂重量比为1:1,取适当质量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上样,吸附饱和,收集流出液后,依次用10倍量蒸馏水、10倍量50%乙醇洗脱以2ml/min的洗脱速度洗脱,收集50%乙醇部分,减压浓缩至干,纯化产物中茶多酚含量为53.79%。将流出液浓缩适量后,减压干燥,制备粗茶氨酸提取物。 3.茶氨酸的脱色工艺研究 探探讨茶氨酸粗提物的脱色条件,为其纯化工作提供参考。以脱色率、茶氨酸保留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解吸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比较聚酰胺、活性炭、非极性或弱极性大孔树脂(HP20、D101、AB-8、DA201、D941)3种色素吸附材料对茶氨酸的纯化效果;并探讨优选脱色材料纯化茶氨酸的工艺参数,最佳工艺:室温, pH6-7,1BV/h以下或者更低流速,聚酰胺加入量0.2g/mL在此条件下脱色率83.56%,茶氨酸保留率87.37%。 4.茶多酚及粗茶氨酸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关于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制定茶多酚及粗茶氨酸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草案,分别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单成分及多成分测定、茶多酚及总氨基酸测定)、贮藏等项目制定标准。 5.茶梗提取物的制剂成型及相应质量标准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方面,考察茶梗提取物(茶多酚、粗茶氨酸及茶多酚与粗茶氨酸混合物(1:1))及七种惰性辅料的粉体学性质。以吸湿率为指标,于2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中,分别考察茶梗提取物、七种惰性辅料及茶梗提取物与辅料配伍处方的吸湿率情况。初步筛选单味辅料后,考察茶梗提取物与混合辅料配伍处方的吸湿性及相关的粉体学性质,确定较佳药物辅料配比。制剂成型后,制定内容物的质量标准草案,严格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Ⅰ制剂通则”的要求,对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等项目制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