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脂嫁接物胶束介导基因递释系统的构建与抗乙肝病毒药效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onyj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尤其是我国感染人群众多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临床尚无根治药物,且现有药物存在疗程长、剂量大、疗效低、易产生耐药、停药后复发等问题,针对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新靶点基因药物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基因药物10-23DNAzyme,特异性抑制乙肝病毒抗原表达的能力强,但存在分子量大、药物递送难等问题。本文设计合成特异性抑制乙肝病毒C基因(表达HBeAg)和S基因(表达HBsAg)复制的10-23DNAzyme(DrzBC和DrzBS)作为治疗基因,制备合成三种功能性糖脂嫁接物: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Chitosan oligosaccharide-g-stearic acid,CSSA)、壳寡糖硬脂胺二硫键嫁接物(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s-octadecylamine,CSSO)、半乳糖化壳寡糖硬脂胺二硫键嫁接物(Galactosylated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s-octadecylamine,Gal-CSSO),分别作为胶束载体静电复合构建基因递释系统,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研究。
  为实现治疗基因DrzBC和DrzBS的肝细胞胞浆有效递释,构建CSSA基因递释系统。采用酶解法制备得到低分子量壳聚糖(壳寡糖),碳二亚胺法化学嫁接硬脂酸的羧基与壳寡糖活性氨基,合成CSSA。CSSA粒径为67.3±3.4nm,氨基取代度为37.9±0.62%,临界胶束浓度为75.02±1.27μg/mL。经凝胶阻滞电泳分析,优选N/P=10构建基因递释系统CSSA/DrzBC和CSSA/DrzBS。以HBV病毒转染HepG2.2.15为模型细胞,与基因递释系统共孵育。CSSA/DrzBC和CSSA/DrzBS对抗原表达的抑制率,72h内随时间延长而提高,72h达到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2.51±1.28%和84.11±2.62%,72h后抑制率略有下降。脂质体基因递释系统Lipo2000/DrzBC和Lipo2000/DrzBS对HBeAg和HBsAg表达的抑制率,48h内随时间延长而提高,48h达到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7.29±1.86%和33.58±0.72%,48h后抑制率下降。与阳性对照Lipo2000基因递释系统相比,共孵育相同时间,CSSA/DrzBC和CSSA/DrzBS对HBeAg和HBsAg表达的抑制率均明显提高,且最大抑制率峰值分别提高了0.74倍和1.50倍。经细胞摄取实验发现,高氨基取代的CSSA可被细胞快速摄取并浓集于胞浆,有利于作用靶区在细胞浆的10-23DNAzyme发挥药效。CSSA和Lipo2000与细胞共孵育48h的IC50值分别为412.5μg/mL和6.8μg/mL,CSSA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Lipo2000,安全性良好。
  为加快基因递释系统的药物释放,首次设计针对肝细胞高浓度GSH敏感释放的CSSO基因递释系统。采用两步酰胺反应法,以3,3-二硫代二丙酸分别交联壳寡糖和硬脂胺,合成CSSO。CSSO粒径为123.00±10.98nm,氨基取代度为6.79±0.15%,临界胶束浓度为65.84±1.11μg/mL。经凝胶阻滞电泳分析,优选载体/药物投料比为60,构建基因递释系统CSSO/DrzBC和CSSO/DrzBS。CSSO/DrzBC和CSSO/DrzBS对HepG2.2.15表达HBeAg和HBsAg的抑制率,48h为73.86±1.77%和67.80±2.51%,72h继续上升至83.83±2.34%和76.79±2.18%,抑制率明显高于Lipo2000基因递释系统,且最大抑制率峰值分别提高了0.77倍和1.29倍。与CSSA系统相比,CSSO系统的24h药效显著提高,显示CSSO系统具有快速起效特点。采用荧光标记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SSO基因递释系统从溶酶体快速逃逸,随后响应肝细胞内高GSH快速释放基因。CSSO胶束及其基因递释系统与细胞共孵育48h,细胞存活率>80%,安全性优于CSSA。
  基于HBV主要感染宿主为肝实质细胞,提高基因递释系统的肝实质靶向性,有利于实现体内的基因有效治疗。利用肝实质细胞特有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可专一性识别半乳糖基的特性,选择半乳糖基作为肝实质细胞主动靶向配体,采用碳二亚胺法链接CSSO的氨基与乳糖酸的半乳糖基,合成半乳糖化CSSO(Gal-CSSO)。Gal-CSSO粒径为138.33±3.68nm,氨基取代度为11.91±0.21%,临界胶束浓度为81.06±1.32μg/mL。选择载体/药物投料比为60,构建基因递释系统Gal-CSSO/DrzBC和Gal-CSSO/DrzBS。Gal-CSSO/DrzBC和Gal-CSSO/DrzBS对HepG2.2.15表达HBeAg和HBsAg的抑制率,48h分别为75.39±1.81%和69.34±1.95%,72h继续上升至85.89±2.57%和79.86±1.87%,抑制率明显高于Lipo2000基因递释系统阳性对照,且最大抑制率峰值分别提高了0.82倍和1.38倍。通过荧光标记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Gal-CSSO基因递释系统肝细胞摄取速率、溶酶体逃逸、细胞内基因药物释放等性能,明显强于CSSO系统。HepG2.2.15细胞毒性研究显示,Gal-CSSO胶束及其基因递释系统的细胞存活率均>80%,毒性低,安全性高。体内分布和肝组织细胞靶向性研究发现,Gal-CSSO基因递释系统的肝组织浓集明显,肝组织内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主动靶向摄取,摄取量是肝组织内Kupffer细胞的7.78倍,显示Gal-CSSO基因递释系统的体内肝脏靶向性和肝实质细胞选择性,明显强于CSSO系统。与空白对照组相似,Gal-CSSO基因递释系统对小鼠体重无影响,给药后体内各组织无明显病变,安全性好,显示其潜在的体内高效安全治疗前景。
其他文献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清洁能源之一,如何将甲烷直接转化为甲醇等含氧有机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工业上现有的合成气间接法,由于工艺路线复杂,反应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而饱受非议。N2O作为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可以在铁基分子筛的催化下实现CH4较低温度下的活化,减少甲烷的深度氧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 N20氧化CH4反应中不同制备条件对FeZSM-5催化剂影响以及新型FeSAP
学位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使得发展新型能源转换体系成为了未来能源结构的大势所趋。而能源转换中的重要反应如电解水产氢(HER)、产氧反应(OER),燃料电池氧还原反应(ORR)和光电催化产氢反应(PEC-HER)等,往往受限于它们缓慢的反应动力学过程。虽然这些能源转换设备配套的装置对于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也颇为重要,但是核心问题还是要开发廉价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都表现出众的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如Pt、Ir、R
学位
本文主要介绍了可见光诱导CdS量子点催化非活化烯烃的二氟烷基化反应以及无金属催化芳胺与肟醚的脱胺芳基化反应,论文工作分为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可见光诱导CdS量子点催化氯二氟乙酸乙酯的C(sp3)-C1键裂解与未活化烯烃的级联环化反应。该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利用多种官能化的二氟甲基氯化物,合成一系列二氟甲基化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此外,初步体外抗增殖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化合物3t对人
学位
如何用简便的仪器甚至裸眼观察等方法准确地识别检测样品中的金属阳离子是环境保护、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检测方法(配位滴定、分光光度、化学发光、电化学分析、色谱、原子光谱法、质谱以及在线联用技术)相比,阳离子探针分子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合成,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灵敏度高等优点,阳离子探针分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选择,而阳离子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是高效检测阳离子的关键。肟类探针分子
学位
碳一化学是将低价值的C1分子转化成具有较高经济与工业价值的化学品,在环境保护、能源与基础化工原料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巨大潜力。但相关催化机理研究受限于反应环境、研究设备与手段面临着较大的局限,不能够理性指导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本工作主要围绕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在碳一能源机理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设计并搭建以在线质谱为核心、多表征手段、多用途的原位表征平台,可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对催
学位
IB_2-IVA化合物由于复杂的相组成和独特的晶体结构,具有窄带隙、易于低维化、临界相变、类液态等物理特性,广泛的应用于热电、光电、光催化、相变开关等领域。其中,IB_2-VIA化合物在高温和相变过程中,都具有极低的晶格热导率和优异的电输运性能,是一类很有潜力的高性能热电材料。而其结构的多尺度无序分布是导致IB_2-VIA化合物优异热电性能关键原因之一。本文以IB_2-VIA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对其
学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发展,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人类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生物质资源有着分布广泛、价格低廉、绿色可再生等优点,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提供能够替代化石资源生产化工产品的碳给予源。在生物质资源当中,5-羟甲基糠醛(HMF)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它可以从基本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葡萄糖、果糖等制备获得,并通过氧化、加氢、聚合等反应制备多种高附加值衍生物。其中2,5-呋喃二甲酸(F
学位
作为一类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非共价作用在自然界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非共价作用,就没有绝大多数分子的形成和生命的诞生。由于非共价作用在自然现象和生命活动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几十年来一直是人类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因为非共价作用非常微弱,目前对它们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层面上,甚至对它们的作用本质和起源都尚不清楚。为了加深非共价作用的理解,并运用它们来设计和构筑新的材料,在单分子水平上
学位
现代有机化学试图通过在过去几十年中以指数级数发展的几种复杂方法,通过产生对映体纯物质来模拟自然界。尽管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的所有进展,这个化学分支正试图通过简单、便宜和温和条件创造最复杂的化学结构,而不会伤害环境。大自然始终以巨大力量激发了科学家的能力,将几个小的有机物质结合成一个大分子,以高的化学、区域、立体选择的方式。而其他的自然之美就是许多自己的生物合成产品具有生物或治疗活性。由此,我们确定了
学位
近年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在运输、固定发电和便携式应用供电的一种可替代绿色能源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低温PEMFC(<100℃)相比,能够在高温(100-200℃)和低湿度条件下运行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因为具有阳极的低概率CO中毒,更高的催化剂效率,简化的水/热管理以及更好的耐燃料杂质性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作为燃料电池的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