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学术:米丘林学语在中国(1940--1966)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常与政治相关联,其发展还受到学者、社会的影响。在中国生物科学界中,米丘林学说进入中国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典型案例。米丘林学说进入中国后,因其苏联背景、唯物主义、实用色彩等特质而受到解放区农林干部推崇,与民国时进入中国的孟德尔学说展开竟逐,最终在政治权力介入下米丘林学说取得生物学界的“正统”地位,进入发展鼎盛阶段,此后在政治变化、学人坚守、国际形势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米丘林学说逐渐式微。本文通过考察1940年至1966年米丘林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而探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者在学术与政治的张力中做出的不同抉择以及知识人对学术的坚守。
  米丘林学说由苏联传入中国,最初受众不多且发展缓慢,后因实用色彩浓厚,在解放区农林干部的宣传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米丘林学说更因与中共意识形态中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理论相契合而迅速发展,各高校积极开展米丘林学说的学习运动。
  在乐天宇的领导下,北京农业大学成为学习米丘林学说的先锋,率先发起对孟德尔学说的冲击。坚守学术立场、支持孟德尔学说的李景均无奈之下出走香港,随着李景均事件的发酵,政治权力介入,在对乐天宇的个人作风的批判中,中共中央确立米丘林学说为生物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奠定米丘林学在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霸”的地位,进入发展鼎盛时期。
  面对米丘林学说的“政治正确”,生物学者在学术与政治间各有抉择。部分学者如余先觉、谈家桢、高沛之等对学术立场或明或暗的坚守和对国际生物学界最新进展的学习,米丘林学说在各大学中并未真正实现“独霸”。
  在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中,米丘林学说的不合理性、伪科学性逐渐显露,而后在国际生物科学发展及国内政策的影响下,米丘林学说逐渐式微。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政治权力的纠偏下,中国遗传学界在学术争鸣中对米丘林学说进行批评,米丘林学说地位发生变化。但在反右运动中米丘林学说又有所回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米丘林学说并未因其苏联背景而在中国遗传学界消失,反而在学者的学术坚守中“为我所用”,与孟德尔学说并存,共同促进中国遗传学界的发展,与同时期内苏联科学界米丘林学说再次“一家独霸”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米丘林学说在中国的命运变化,与政治变化、学人抉择密切相关。政治介入学术的尺度、学者在政治与学术张力问的抉择、真正的“知识人”对学术立场的坚守,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影响着学术的命运。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但是在清统一全国后,云南农业生产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土地交易中使用典当的方式也开始活跃起来,也由此留下了较多的典当契约。  这些典当契约中,白契的数量远远多于红契,白契在民众生产生活中的效力并不亚于红契。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国时期红契的数量虽有增加,但总体来看,白契还是民众的普遍选择。  民众自有一套完备的典当交易程序是云南典当契约中自契
学位
《妇女时报》在清末民初发行,是中国第一份商办性质的女性报刊。《妇女时报》的商办性质对其刊物定位和后续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妇女时报》因为其商办特性导致其风格和清末的诸多政治型妇女报刊存在很大差异。《妇女时报》的编辑,以其敏锐的感觉,对当时妇女关心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关注,很好地将报刊的商业性和报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展现出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妇女时报》受到了当时社会中部分人士的欢
大同大学是三十年代在上海知名的私立高校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胡敦复等人创立的大同学院。作为一所二十世纪初兴办的知名的私立大学,大同的诞生、发展以及消亡史也是近代私立大学变迁史的见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教育界首当其冲。“八一三”事变后,上海许多高校转入大后方办学,大同大学也曾考虑内迁办学。在政策、经费以及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同最终转入租界办学。大同大学自创立以来一直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