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的显微组构研究——以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和鲜水河断裂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和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早期的碰撞,不仅形成了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而且也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活动走滑断裂和冲断构造,并对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缘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北西走向的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相交,其交汇处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挤压拼接的交汇部位之一。本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运动的典型反映,体现了青藏高原对扬子地块挤压的构造特征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因此对本区的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和鲜水河断裂的新生代构造变形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选择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和鲜水河断裂作为研究该区的切入点。在龙门山南段前锋带选取了新生代的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构造作为解析的对象,采用磁组构这种显微构造技术作为研究手段对该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应变分析。在鲜水河断裂,研究了沿鲜水河断裂展布的贡嘎山新生代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面(fluid inclusion planes),通过对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面的定向方位统计和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新生代晚期以来构造活动得相关信息。 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的磁组构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中的磁化率椭球和应变椭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相关参数能够较好地获得岩石有限应变状态。磁组构特征分析结果揭示了断层传播褶皱变形过程中的有限应变机制:岩层中主要的有限应变发生在褶皱前的平行层缩短过程中;在褶皱的发育过程中,随着断层的传播、两翼地层的掀斜,有限应变主要集中发生在两翼地层内,且前翼要强于后翼。最大磁化率主轴K1指示飞仙关地区是以北西—南东向的挤压缩短为主。 贡嘎山新生代花岗岩中流体包裹体面的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面作为一种薪的构造指示计能有效地记录构造应力场的演变,流体包裹体面中封闭的流体为研究构造变形的相关热力学参数提供了重要线索。流体包裹体面的优势定向方位揭示了鲜水河断裂自晚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受了东西向的挤压。对流体包裹体面中封闭的流体研究发现,贡嘎岩体侵位、冷却以来,至少发生了两期的构造事件并有着对应的低盐度盐水流体和含CH4-CO2的盐水流体的充填。
其他文献
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之间一条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很强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另外,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主边界断裂的重要组成部
龙岗地区是中国现在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火山群之一。根据火山地层上下叠置关系,结合同位素年龄,本文把龙岗地区火山喷发期次分为八期,从早到晚分别为:早更新世期台地熔岩(βQ1
本文把有机制备新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以及吸附烃制备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样品的前期处理,获得了传统索氏抽提方法无法得到的实验数据,同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备流程,替
籼稻品种Dular在低温条件下幼苗会表现失绿.前期遗传研究表明,这种低温失绿的表型是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的SSR标记RM257和RM242之间,将该基
为了深入理解黄土高原陆生蜗牛壳体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生态、气候环境意义,探讨黄土中蜗牛文石壳体同位素组成在重建黄土高原古植被、古气候环境变化中的运用,本论文对黄土
学位
采用盆栽试验,在返青-抽穗期用不同的水分处理来影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根系,研究根系大小对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到抽穗期,大根系处理小麦的根
桂北地区兴安县高尚田镇金子山剖面鹿寨组共鉴定出腕足化石7目26属26种.根据对围岩的牙形石分析,发现该动物群位于牙形石下crenulata带,相当于杜内中期。 鹿寨组腕足动物群
新元古代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间地球生物罔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和全球性环境变化。新元古代的古生物化石作为了解当时地球生物圈最直接的信息源,有
本论文研究了安徽淮南老鹰山组和“上馒头组”的三叶虫动物群。这段地层中的三叶虫动物群的分异度较高,演化迅速,文中所描记的化石包括20属27种(其中2新属,7新种)和2个归属未定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圆满结束,村委会成员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