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车辆建模与混行交通流效益评价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强度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加剧。相比于普通人工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交通流拥有更稳定的行驶速度以及更小的车头时距。因此,智能网联车辆有望提高城市交通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日常交通压力。本文围绕智能网联车辆交通流展开研究,从交通建模、路径规划、仿真实验及效益分析三个方面开展了具体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整理并总结了智能网联交通流的相关理论技术及行为特性,研究并提出智能网联交通流仿真的逻辑框架,在Prescan软件中构建出可变安全距离模型的网联协同驾驶车辆的场景,运用编程语言Python二次开发出基于Vissim的智能网联车辆队列行驶仿真模块。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方面入手,以智能网联车辆的微观行驶特性为基础,探究智能网联车辆的混行交通流效益。2)微观角度入手,提出了智能网联车辆的可变安全距离模型,并提出算法,利用Prescan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对智能网联车辆协同行驶进行场景仿真建模,得到协同行驶的车辆速度、加速度、位移以及车辆间距的变化曲线,探究了智能网联车辆的协同特性。同时,验证了网联行驶的可变安全距离模型。3)通过对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二次开发及其COM接口技术构建了集成Python算法与Vissim的联合仿真程序,模拟仿真智能网联车辆功能。研究了智能网联车辆队列行驶及混行交通流场景,发现随着智能网联车辆的市场渗透率提高,道路混行交通流车辆的平均出行时间大幅下降,车速大幅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有较大提高。并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智能网联车辆在高峰期时,对混行交通流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效益高于平峰期。
其他文献
发达城市的交通发展经验表明,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完成后,城市的交通策略重心将逐渐转向交通需求管理,而传统四阶段模型对交通需求管理的响应能力较差,引入出行链或活动链等新型交通需求模型,以满足需求管理政策评估的需要在国外已有一些实践案例,这也为我国的交通模型升级提供了经验。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外交通需求模型的工程实践现状,梳理了交通模型的发展方向;然后引入了基于家庭的活动链需求模型建模方法,并结合成都
目前,在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及优化时,常较多的关注出行时间而忽略了乘车的舒适性,导致高峰期公交车内异常拥挤的情况普遍发生。公交车内过度拥挤不仅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也会导致公交车吸引力下降。显然,车内拥挤是影响公交车舒适性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需科学合理地对公交线网进行规划设计达到减小车内拥挤度,提升公交舒适性,提高公交车出行吸引力的目的。数据挖掘技术与公交大数据的发展,为城市公交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挑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Quora、知乎等为代表的问答网站迅速兴起,极大提高了人们分享知识的便利性。与此同时,一些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如面向程序员社区的问答网站StackOverflow等也日益成为分享专门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活跃用户数量的激剧增加,问答网站每天会产生海量的问题和回答,给用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信息过载困扰。标签机制有助于用户快速检索到其关心的问答信息,成为应对信息过载的有效手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量日益增加,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伴随着桥梁运行时间的推移,桥梁崩塌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此背景下,桥梁安全运维和健康监测愈加重要。论文针对传统桥梁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低、裂缝识别精度和效率不足等问题,研制的防撞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辅以激光测距和高精度定位等传感器进行桥梁检测影像数据采集,并使用深度学习技术与数
随着用户生活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人们对位置信息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如今GNSS室外定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室内定位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至今还没有找到像GNSS一样普适的室内定位方法。现在主流的定位技术中尽管有像UWB定位、超声波定位、视觉导航等精度较高的定位方法,但要么造价昂贵,要么需要搭建大量基站,不利于广泛推广。Wi-Fi由于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周围,不再需要额外建立基站,并且现在的智能手机中都
公共交通乘客上下站点对信息(Origin and Destination,OD)是公交运行管理与规划的重要基础数据,对分析与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通过人工调查的方法,存在成本高且抽样低等缺点。近年来,智能卡大数据在提取OD信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智能卡数据缺乏乘客的下车信息,且数据带有一定的有偏性,反映真实的居民出行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公交车监控系统已经在公交车内普遍使用
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是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数据源,同时包含出行信息和人口统计属性信息。该数据通常采用入户调查或电话调查等方式获得,存在非实时、难以大规模展开和调查成本高等问题。当前,定位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产生了海量的人类轨迹数据。如果把这些包含了居民出行信息的轨迹数据赋予相应的人口统计属性信息,这些数据将成为出行调查的有利补充数据,甚至改变出行调查的传统模式。当前,车牌识别数据已
在行人流量大的信号交叉口,行人在过街时和机动车易产生交通冲突,安全事故频发,行人过街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信号交叉口设置行人专用相位,从根本上消除人车之间的冲突,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由于行人专用相位的独特优势,更多的城市开始在人流密集的信号交叉口采用行人专用相位,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关于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可以参考,因此开展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的研究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交通拥堵的形成过程及传播机理是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效疏解交通拥堵的关键。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传播规律缺乏足够的、准确的认识,交通拥堵的治理多采用事后疏导策略,缺乏兼具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缓解与预防手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排水管网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飞速的建设。然而,在管道发展的同时,因管道的质量问题而发生的事故也接连出现,例如“城市看海”、“路面塌陷”、“黑臭水体”等。所以,对管道检测方法的研究,对及时发现管网质量问题,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管道检测的关键技术为确定管道缺陷位置,即管道内定位。现有的管道内定位方法有管道内窥声呐检测定位法,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