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丛石山的岩溶作用及生态环境元素迁移典型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岩溶区的峰丛石山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抑制石漠化趋势,恢复生态平衡,帮助石山区人民脱贫是当前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选择广西弄拉、桂林岩溶试验场、忻城石叠等典型地区进行野外勘测和采样实验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对峰丛石山的岩溶作用特征,岩溶环境的元素迁移规律以及地质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南方湿热的季风气候迭加于隆起的碳酸盐岩地区,使峰丛石山系统远离平衡态,CO2(气)-水-钙三相不平衡,岩溶作用强烈,低浓度Ca2+含量(<5mg/l)的雨水,流经峰丛系统后,仅几小时即可达到100mg/1左右Ca2+浓度的岩溶水。桂林地区年雨水溶蚀速度可达91.21m3/km2·a。这种强烈的岩溶作用不但导致深的表层岩溶带、奇特的峰丛景观的形成,也是岩溶环境土壤贫瘠和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溶蚀作用在峰丛的不同地貌部位、不同水动力带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差异很大。以裸露石山不同地貌部位而言,洼地底部的溶蚀量最大,垭口次之,峰顶又次之,峰坡溶蚀量最小。而对于不同水动力带来说,以表层岩溶带溶蚀量最大,向下部包气带溶蚀作用迅速减弱:下部饱水带的岩溶作用则主要发生于流水环境的岩溶管道中,静水环境溶蚀作用则很弱。差异溶蚀过程是造成我国壮观奇特岩溶形态的重要过程,也是峰丛石山发展演化的关键。岩溶动力系统中的CO2-水-钙循环引起了岩溶作用,也驱动了岩溶环境元素的迁移。在强溶蚀动力条件下,元素发生随水溶解的正向迁移,岩溶泉水的暂时硬度一般11-15德国度,弄拉地区郁闭森林下的最高值可达18.9德国度,且伴随岩石的溶解,难溶的Fe、Si、Al、P、Mn元素在岩溶水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如果岩溶水中CO2的逸出,水中元素伴随碳酸钙的沉淀而发生反向迁移。元素迁移的结果使峰丛区形成富钙且偏碱的地球化学环境,如产生化学组成与岩溶作用密切相关的地域性石灰土,较高硬度的岩溶水,以及富钙的植物。岩石的地球化学背景对其环境的元素迁移具有重要的影响。白云岩地区,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有比较完整的土壤剖面,且土壤剖面B层以下,主要上壤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具有随深度而增加的一般规律性,反映了原地残积和逐步淋溶风化的特征;而灰岩区的土壤剖面普遍缺少母质层,土壤剖面元素迁移的渐变性特征也不明显。弄拉泥盆系东岗岭组泥硅质白云岩具有相对丰富的微量元素背景值,元素迁移的结果,水、土、植物等环境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对于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峰丛石山地区特殊的元素迁移规律,产生了特有的岩溶地质生态。如岩溶植被的喜钙性、岩生性、旱生性和分布的区域性。而且,具有特殊地质背景的岩溶区,如广西弄拉,其环境的元素迁移有利于多种植物对元素的吸收而使植物多样性得到发展,并形成许多名、特、优果树和药材。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Nogo—B在哮喘小鼠气道、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与NF- k B蛋白活化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该蛋白在哮喘中的作用及其参与哮喘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急、
针对木门制造业喷涂过程产生的有机废气,探究利用等离子体联合催化降解有机废气的机理与工程应用可行性,并探索涂装废气降解装置的最优组合方式.在实验室小试和工业中试的基
目的:研究恶性黑色素瘤中BRA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BRAF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恶性黑色素瘤及色素痣组织中BRAF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
为探讨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选择能够反映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又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年鉴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采
目的评价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中央气道良、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205例气管、支气管腔内肿瘤患者,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155例,采用支气管镜
ICU是电子仪器设备较为集中的高危科室,ICU仪器设备的安全隐患通常来自3方面:设备本身、支持系统和人为因素。介绍ICU仪器设备安全管理的方法,包括: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
本文结合国土资源部《表层岩溶带调蓄与生态重建试验示范》科技攻关项目,选择表层岩溶水系统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响应规律为研究方向,采用ANN人工神经网络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详细论述了一种基于单片机为核心的四轴飞行器无刷电机驱动系统,主要包括大功率驱动模块,反向电动势检测模块,PWM输出模块,转速测量模块等四部分。系统可通过I2C通讯接受到主
为更好地引导企业从源头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预防事故,首先介绍预警的基本内涵和安全生产预警的演化,然后综合对比分析煤矿生产、建筑施工、城市道路交通3个领域的安全生产
化学杀虫剂在防治卫生害虫上的滥用,对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产生了巨大危害。同时,卫生害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越来越强,迫使人们开发新型的绿色杀虫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