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n85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5月30日于我院因腰部不适等原因,需要对腰椎椎体进行CT检查的患者,共计400例,将其40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1-60岁;老年组:61岁以上,对照患者腰椎椎板下棘的发生率。对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进行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这400例患者中发现存在椎板下棘的患者197例,男77例,女120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8.2±3.8)岁。统计其不同脊柱节段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分别比较椎板下棘发生率的高低,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所有存在椎板下棘的患者分为稳定性脊柱组与不稳定性脊柱组(脊柱侧弯者、脊柱有外伤史者、小关节不对称者、腰椎滑脱者等),统计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它们椎板下棘的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椎板下棘的形状、走行、位置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结果依照年龄段分组中,椎板下棘主要发生在中年组及老年组的患者中,中年组及老年组患者椎板下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患者的椎板下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椎板下棘可出现于T11椎体-L5椎体,按照椎板下棘发生率高低排序,由高至低分别为T12椎体、T11椎体、L1椎体、L5椎体、L2椎体、L4椎体、L3椎体,发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脊柱不稳定组(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柱稳定组(对照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下棘的边缘位置与椎间黄韧带外侧缘相一致,位于腰椎椎板前下外侧缘、椎弓根下切迹的外侧,突起尖端朝下,参与构成椎间管内口和椎管的骨性后壁。结论通过对脊椎进行CT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重建及三维图像重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椎板下棘的形态、位置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椎板下棘的形成可能与脊椎的退行性变、脊柱的应力作用以及韧带骨化及受力有关,这与椎间黄韧带的退变因素相吻合,因此认为椎板下棘的形成很可能是在椎间黄韧带劳损、退变、反复修复、增生的基础上进一步骨化最终形成的骨性突起。
其他文献
继杭州金星房地产公司申请破产之后,近日,广东顺德一家小型房地产公司广德业在顺德当地媒体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法院申请破产和解。在当前楼市调控决不放松的大背景下,房企破产无
为查清羊肝包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包虫感染率,本人2009年8~10月对伊宁市某屠宰场的羊只进行调查,对250只肝包虫病例和肺包虫病例进行较详细的检验、检疫、分析。结果表明老
豫北棉纺织厂是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一处近现代纺织工业遗存,前身为清朝广益纱厂,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机器纺织工厂,以其始于清末而历经近现代变革直到当代、并经历了从工业实
用什么样的办法挣钱是最快的?用自己的特长来挣钱是最快的。——张宝全他写书法、画画,甚至出书,做过木匠,当过战地记者,亦是今日美术馆的理事长。他是地产圈最懂艺术的人,也
近年来,全国各地支教活动频繁,但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限制,支教活动遇到了瓶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支教活动更好地开展,就要建立支教长效机制,健全支教志愿者的选拔和
为贯彻落实《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推进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饲料执法年行动的实施,农业部派出6个督查组,于3月10日-25日对河北
介绍了一种基于高品质周期畴极化反转掺镁铌酸锂晶体的高效可调谐中红外固体激光器——光参量振荡器的研制情况。该晶体长40nMn、厚1mm,采用高压电脉冲触发技术制作,其中氧化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务管理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系统化的教务管理,是现代化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与基础。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
以双元悖论观为理论基础,借鉴结构-行为-绩效(S-C-P)经典范式,构建平台型HRM-人力资源双元柔性能力-组织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通过398个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过渡金属催化的C-N偶联反应是构建碳氮骨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此形成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功能材料和农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如果将配体引入过渡金属催化的C-N偶联反应中,不仅能够稳定金属而且能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常见的用于催化C-N偶联反应的过渡金属包括:钯,镍和铜。其中,由于铜廉价易得,因此在C-N偶联反应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合成了两类新型铜配合物,并将他们应用于催化氯代(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