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旧方志(通志)的编修及现存状况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福建旧方志(通志),即1949年以前所编修的福建方志中的通志,包括省志、府志、县志、州志、厅志、乡镇志、乡土志等。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参考已有的各种方志目录、丛书等工具书,对历代福建方志的编修概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每一时期的编修特点,并在对其现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编修体例、记载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三个方面作了述评。唐代及以前,福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见于著录的方志不到5种,而且都已散佚。进入宋代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促进了修志事业的发展,各地普修方志,福建现存最早的方志就是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修的《三山志》。元代是福建方志编修的低谷时期,可考的方志有12种,都已散佚,只有从《永乐大典》、《八闽通志》等类书及通志中辑出的部分佚文。明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繁荣时期,也是福建编修地方志数量最多的时期,并且出现了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由黄仲昭主纂,修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至弘治二年(1489年),刊刻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该志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对后世福建省志及府县志的编修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笔者根据《福建省旧方志综录》及其他方志书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统计,见于著录的明代福建方志共292种,佚210种,存82种。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高峰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编修的高峰,不仅现存志书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质量也都较高,名志迭出。据笔者统计,清代福建共编修方志242种,佚59种,存183种。民国年间修纂的福建方志尚存86种,其中省志1种,县志56种,乡土志、乡镇志29种,已佚者,共5种,皆为县志。民国年间编修的乡土志中,包含大部分的乡土教科书,对普及地方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医院普通病区整体布局单一,防护物资相对匮乏,病区内的医护人员缺乏应急防护知识及能力,加之大多数患者的防护意识淡薄,可能导致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增高.普通病区应加强科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了同龄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相比在全班展开问题讨论,在小组内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更容易发现表现活跃和讨论不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加强国家行政管理,都十分热衷于文书档案工作的改革,而公文程式的修订与公布是历次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致力于对民国时期各公文程式中通用文种的设置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活跃于民国时期不同阶段通用文种的数量以及用途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探寻,勾画出各通用文种起源、发展、演变、
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科技较发达的非英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利用乌利希数据库所收录的科技期刊数据,从出版主体、出版语言、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和扩大。为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占有一席之地和生存空间,图书馆摒弃了旧俗和固有观念
在文化与旅游交融背景下,当代实景剧的发展应该遵循其发展规律,在合理追求地方知名度和经济收益量的同时,更应承担起对建设区域性文化的甄别、传承与责任性追求,实景剧的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诗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且通过诗歌教学的引导,还可以起到丰富小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效传承的作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学习的方式与信息获取渠道。研究表明,人的一生70%的信息来自于非正式场合。而微博作为网络应用平台,因为其低门槛、即时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学术界和科学家的推动下,开放获取快速发展并得到了多数科学家的认可。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迅速发展,开放获取资源的数量也日益增加而渐显庞大。同时学术
进入大数据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确实带来了许多的生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