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共代谢再生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中五氯苯酚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容易保存、在生物体内容易蓄积,对人体和野生动物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有关POPs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已成为倍受关注、十分活跃并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含POPs的污水处理方法很多,比较各种方法的发展潜力,采用调节污水营养成分比,利用微生物共代谢降解仍是经济和技术上较有竞争力的方法.五氯苯酚(PCP)作为POPs中的一种,广泛用于化工防腐等行业,在其生产废水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PCP,并与其它多种基质一起排放.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然而,常规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对PCP的去除能力很低,有时会因为PCP的影响而使活性污泥的性能变差.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详细地研究活性污泥对PCP的吸附和共代谢降解的过程、机理及去除规律,为PCP及类似于PCP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污水中PCP检测方法的研究污水的成分复杂,干扰PCP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SPE-HPLC)以及液-液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LPME-GC)测定污水中PCP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摸索和优化.(2)活性污泥吸附PCP特性研究采取稳定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的污泥,进行吸附PCP的现场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如果进水PCP的浓度在2mg/L左右,COD的浓度在300mg/L左右,吸附时间选择20min,污泥浓度选择2gSS/L比较合适.(3)共代谢基质对PCP生物降解作用的研究以苯酚、葡萄糖作为PCP的共代谢基质,分别考察了这两种物质在加速驯化活性污泥、降解PCP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葡萄糖可以增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对PCP的适应能力,加快驯化过程中PCP的降解速度,苯酚作为PCP的共代谢基质,其毒性可与PCP相互叠加,从而延缓活性污泥的驯化进程.(4)生物共代谢系统中生物相考察考察了共代谢过程中原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PCP去除率及活性污泥系统微生物总体活性的关系.(5)生物吸附-再生工艺及去除PCP效果研究将通常意义的吸附—再生工艺进行改进,并将PCP在活性污泥中吸附和共代谢的规律用到污水处理的实践中.
其他文献
本论文针对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回顾与评述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主要的总量控制方法,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已有大气环境总量控制方法的优点,讨论了城市大
含极性链段的聚烯烃嵌段共聚物是一种优良的材料,不仅保留了聚烯烃的原始特性(结晶性,熔点和疏水性等),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基团,赋予其粘结性、涂覆性、流变性等性能。由于在微观
高性能的微波介质陶瓷是微波通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因此探索高介电常数、低损耗、近零温度系数的介质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La(MgW)O(LMW)材料是一种具有典
注射模塑加工是塑料加工中最为重要的成型加工方法之一,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专业公司的重视,注射加工工艺得到了飞速发展,其相关信息也随之每年呈指数化增长。和其他行业
学位
期刊
金刚石的诸多优异性质使其成为一种能有效工作于高温下的、能高速响应、抗辐照能力强的宽禁带半导体探测器材料,可替代硅应用于极端环境.金刚石薄膜探测器在高能粒子物理、医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针对重金属废水污染的特点,该文首次提出水溶性聚合物络合—超滤—电解集成过程处理重金属工业废水,以实现废水回用和重金属回收,解决重金属废水对环
目前,制备和开发廉价、高效、稳定的多功能催化剂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催化反应包括氧还原反应(ORR)、氧析出反应(OER)和氢析出反应(HER)均由于其较大的过电位导致动力学反应缓慢,进而阻碍了其在电解水装置和空气电池等方面的应用。通常铂基催化材料和钌基催化材料被认为是高效的HER/ORR催化剂和OER催化剂,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而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价格低廉、环境友好而备受关注。通过
过去的十多年里,世界上多个课题组对微孔有机聚合物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已被合成出来的微孔材料在气体存储、催化剂载体、光电材料和碳捕捉技术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应用前景。和传统的多孔材料相比,有机多孔材料仅由C、H、O、 N、 B等轻元素组成,具有轻质的特点;通过有机化学的方式可以“自下而上”地根据需要对多孔体的骨架构成和孔径等参数进行精密控制;有机聚合物的表面性质丰富,其作为多孔材料具备进一步官能化
纳米材料是当今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纳米粉体材料尺度极小,使之表面原子数、表面能急剧增加,产生了宏观物体所不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