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T细胞受体免疫组库的研究揭示E.coli在其致病机理的作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kemagic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是存在抗线粒体抗体,炎症和小叶间胆管破坏。95%以上的PBC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抗M2型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其所针对的抗原主要是线粒体中的丙酮酸脱氢酶E2亚基(PDC-E2)。虽然PBC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易感基因和环境危险因素在PB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自身组织(抗原)丧失免疫耐受是PBC疾病发生的基础。T淋巴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异性受体,负责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所呈递的抗原和介导免疫应答,是T细胞识别不同的抗原及被激活的中心环节。而TCR的抗原特异性主要由β受体链的高变互补决定区 3(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s 3,CDR3)决定。我们研究 PBC患者的初始和记忆T细胞,以及CD4+和CD8+T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全面系统的分析PBC疾病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特征,鉴定自身反应性TCR,为PB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PDC-E2在物种中高度保守,包括细菌和人。许多研究表明感染性因素是自身免疫耐受丧失的的触发因素。大肠杆菌PDC-E231-44/134-147/235-248抗原(E.coli PDC-E2)与人PDC-E2163-176抗原(human PDC-E2)的序列非常相似,并且这两个抗原表位在三维结构上也高度相似。鉴于这种高度相似性,宿主对细菌PDC-E2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也会对自身的PDC-E2抗原起作用。因此,大肠杆菌PDC-E2与人PDC-E2之间的分子模拟可能是导致自身耐受丧失的关键因素。但目前为止,分子模拟机制在PBC疾病中的作用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细胞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试图从TCR免疫图谱的角度揭示PBC患者自身耐受丧失的机制。通过该研究我们希望对PBC的发病机制有更深的了解,也为基于TCR的免疫疗法在PBC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详细分析8例PBC患者和8名健康成年人的临床资料,采用Ficoll-Hypaque离心法分离外周血(20mL)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高纯度的CD4+初始T细胞,CD4+记忆性T细胞和CD8+记忆性T细胞,采用多重PCR技术扩增出TCRβ链的CDR3区,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PB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不同T细胞亚群的TCRβ链的CDR3多样性、长度分布,共有程度,单核苷酸插入长度和频率以及TRBV基因亚家族的表达频率等图谱特征。此外,利用CD4+初始T细胞中的非功能TCRβ CDR3序列研究选择前(尚未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TCR免疫图谱。收集28例PBC患者和23名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样本和粪便样本。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定量PCR检测PBC患者和健康者肠道细菌中大肠杆菌的含量。使用免疫磁珠分选PBC患者外周血中的初始T细胞和记忆T细胞,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加human PDC-E2和E.coli PDC-E2抗原刺激,扩增human PDC-E2和E.coli PDC-E2特异性的T细胞。通过免疫组库测序鉴定 human PDC-E2 和 PDC-E2 特异性 TCR。此外,比较 human PDC-E2 相关的TCRβ CDR3和E.coli PDC-E2相关的TCRβ CDR3的免疫图谱特征,包括长度分布、V-D插入长度、D-J插入长度以及TRBV基因亚家族的使用频率等图谱特征,从T细胞受体角度阐明PBC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的分子机理。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发现PBC患者组的CD4+/CD8+记忆性T细胞TCRβ CDR3免疫图谱多样性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但无论在PBC患者组还是正常对照组,CD4+记忆细胞的多样性远大于CD8+记忆细胞的多样性。PBC患者的高频TCRβ CDR3序列与健康者的高频TCRβ CDR3序列基本没有交集,两者间的免疫图谱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BC患者的CD4+/CD8+记忆性T细胞TCRβ CDR3s长度更短,共有程度更高。PBC患者的V-D-J插入长度及插入的单核苷酸频率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无论是在CD4+记忆细胞还是CD8+记忆细胞,PBC患者TRBV基因亚家族的表达水平与健康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TRBV7-1(P=5.30 × 10-5),TRBV21-1(P<1.00 × 10-6)和 TRBV23-1(P=2.43 ×10-2)在PBC患者的CD4+记忆细胞中低表达,而TRBV4-3(P<1.00 × 10-6)和TRBV7-2(P=1.22 × 10-2)在PBC患者的CD4+记忆细胞中高表达。PBC患者的CD8+记忆细胞中高表达 TRBV4-3(P<3.34×10-4),低表达 TRBV6-4(P=8.24×10-3),TRBV6-7(P=2.04×10-3),TRBV21-1(P<1.00×10-6),TRBV23-1(P=5.77×10-3),TRBV6-7(P=2.48×10-2)。但TRBJ基因亚家族的表达水平与健康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还鉴定了与PBC疾病相关的TCRβ CDR3序列,发现了一些保守的特征。第二部分:我们比较分析了 PBC患者和健康者的CD4+初始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以非功能性TCRβ CDR3序列研究选择前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因为它们不受任何选择的影响(包括阳选和阴选)。以功能性TCRβ CDR3序列研究选择后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结果发现无论选择前还是选择后的免疫图谱,PBC患者CD4+初始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两者间的克隆性扩增程度、TCR多样性、CDR3长度、共有程度以及TRBV和TRBJ基因亚家族的使用频率都相似。总的来说,PBC患者CD4+初始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是正常的,且选择前(尚未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TCRβ CDR3图谱尚未异常。第三部分:定量PCR结果显示PBC患者肠道细菌中大肠杆菌的百分比高于健康者,提示大肠杆菌与PBC疾病具有某种关联。通过高通量测序我们鉴定了一系列 human PDC-E2 特异性 TCR 和E.coli PDC-E2 特异性 TCR。发现 human PDC-E2-特异性TCR序列与E.coli PDC-E2-特异性TCR序列有很多重叠,这说明识别human PDC-E2抗原的TCRβ CDR3序列也能识别E.coli PDC-E2抗原。此外,我们比较了PBC患者和健康者中human PDC-E2-特异性TCR和E.coli PDC-E2-特异性TCR序列的频率,发现无论是在记忆T细胞共培养体系还是初始T细胞共培养体系,PBC患者组的human PDC-E2-特异性TCR和E.coli PDC-E2-特异性TCR序列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我们还发现human PDC-E2-特异性TCR的频率明显高于E.coli PDC-E2-特异性TCR序列的频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发现E.coli PDC-E2相关的TCRβ CDR3图谱与human PDC-E2相关的TCRβ CDR3图谱非常相似,在TRB V基因亚家族的使用频率,V-D插入长度,D-J插入长度和CDR3长度分布,单核苷酸插入频率以及氨基酸使用频率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从T细胞受体角度揭示了人与大肠杆菌的PDC-E2的分子模拟机制,阐明了 PBC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的分子机理。结论:PBC患者的CD4+/CD8+记忆性T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异常。但PBC患者的CD4+初始T细胞的TCRβ CDR3免疫图谱与健康者没有显著差异,且选择前(尚未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TCRβ CDR3图谱尚未异常。PBC患者记忆细胞的免疫图谱异常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其他易感基因或感染因素等的作用。PBC患者存在一些能既能识别human PDC-E2抗原也能识别E.coli PDC-E2抗原的TCRβ CDR3 序列,E.coli PDC-E2 相关的TCRβ CDR3 图谱与human PDC-E2相关的TCRβ CDR3图谱非常相似,揭示大肠杆菌是导致PBC患者自身耐受丧失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2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马尼拉海沟区陆壳仰冲模式下海山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根据马尼拉海沟区实际地质因素的约束,包括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速率、俯冲洋壳的年龄、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俯冲海山的量级等,本文设置了参考模型进行俯冲过程的模拟,同时也设置多组不同参数的数值模拟实验,包括影响流变学性质的活化能体积(Va)和岩石内聚力(C)、板块的汇聚速率、俯冲洋壳板块的年龄、以及没有海山情况下的俯
一、教材及设计背景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地理”概况部分对应“经济与文化”部分,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地域差异”并列。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疆域、人口、民族,认识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熟悉了我国自然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教材在第四章开始对中国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阐述。
期刊
目的:近年来研究者对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的心脏保护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机制也不清楚。本实验中,我们系统研究FSTL1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对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自噬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首先研究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心肌细胞的自噬变化(p62、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变化),再使
骨骼肌占成年动物体重的40%~50%,是人体关键的发动器官,是肌肉骨骼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骨骼肌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肌肉干细胞在骨骼肌再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肌肉干细胞又名肌肉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在成年个体肌肉中位于肌纤维细胞膜和基膜之间,处于静息态[1]。肌肉受损伤时SCs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快速分裂产生大量成肌祖细胞(myogenic progenitor ce
研究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仅次于缺血性卒中的脑卒中第二大常见病因,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前脑出血治疗手段有限,采用何种途径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出血的预后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脑出血后血肿远隔部位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病灶(remote DWI lesions,R-DWILs)可存在于大约1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胰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转移和术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是导致胰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十年中,尽管手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胰腺癌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达到晚期,且伴有远处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胰腺癌转移的机制,寻找胰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与阻断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本研究
【目的】肝脏作为一个富含淋巴细胞的器官,在移植后会有大量供体细胞迁徙。这些供体细胞迁徙影响受者的自发免疫耐受以及抗感染免疫。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受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我们通过构建MHC-mismatch和MHC-match小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观测肝移植后供体细胞迁徙以及分布情况。通过构建肝移植肿瘤模型,观察、测量肝移植后肿瘤的生长情况来评估肝移植对肿瘤成瘤的影响;此外我们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国是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炎高发国家,每年新增肝癌病例占全球50%以上。60岁以下男性中肝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肝细胞肝癌发病隐匿,病程极快,恶性程度很高。目前认为肝癌手术切除和肝癌肝移植是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但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且仅有少数患者适合接受手术治疗,晚期肝癌及不可切除肝癌预后极差。因此,肝癌新型预后评判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
第一部分 探究影响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术后预后的因素——回顾性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例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异常的患者,传统的右室起搏器(pacemaker,PM)对于预防复发性晕厥、提高患者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生理及起搏器技术的日益完善,临床上接受右室起搏器(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加。然而长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