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在鄂豫交界李官桥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新发现的保存完好的三种冠齿兽类Asiocoryphodon conicus Xu,1976,Heterocoryphodon flerowi(Chow,1957)和Eudinoceras mongoliensis Osborn,1924的头骨、下颌和齿列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通过对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USNM)和耶鲁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YPM)近五十种冠齿兽类的模式标本和/或模型,以及近五百件标本的观察和研究,对已发表的冠齿兽类12属59个种进行了系统回顾,确定了5属22种为有效属种,调整了部分属种的分类位置,修订了有效种的种征和部分属的属征。在此基础上,选取26个类群(包括四个外类群),172个牙齿性状进行了支序分析。结果显示,Heterocoryphodon属中的种构成单系类群,Heterocoryphodon属与Hypercoryphodon属构成姐妹群;修订后的Eudinoceras属和Asiocoryphodon属中的种分别构成单系类群;Coryphodon属中未归入其它属的种位于树的基干部位,不构成单系类群。 本文还对A.conicus、Heterocoryphodon flerowi和E.mong oliensis三种冠齿兽类的牙齿釉质进行了生长发育和非周期性微观结构的组织学研究。釉质生长发育结果显示,A.conicus、Heterocoryphodon flerowi和E.mongoliensis的M3齿冠形成时间估计分别为2.99,3.63和3.68年,它们的生活史均符合慢生长、长生命型模式。综合考虑体型及种群社会结构因素,在已知的大型现生植食性哺乳动物中,河马(Hippopotamus amphibious)与Heterocoryph odon flerowi和A.conicus,苏门答腊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与E.mongoliensis最具有生活史的可比性。这些类比种的种内变化形态特征和数据,可用来为解决冠齿兽中一些具有争议的分类学问题提供参考。同时,A.conicus和E.mongoliensis的非周期性釉质微观结构在较低的分类级别上一致,而Heterocoryphodon flerowi和E.mongoliensis的非周期性釉质微观结构在较高的分类级别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Heterocoryphodonflerowi和E.mongoliensis的釉质微观结构在低分类级别上不同,高分类级别上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釉柱排列方式的限制,以及在功能上的趋同造成的。而同一地点产出的两种冠齿兽类A.conicus和Heterocoryphodon flerowi牙齿釉质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可能代表了两者牙齿釉质的抗破裂能力的不同以及两种冠齿兽食性的差别。 对冠齿兽类的牙齿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大部分冠齿兽类的碳同位素值比伴生哺乳动物的值低,可能在林层相对较密、环境较为湿润的生态位取食;其中部分属种冠齿兽类的氧同位素值比伴生哺乳动物的值低,在种内变化较小,说明这些属种可能更多的时候待在水体中,具有半水生习性;但也有部分属种的氧同位素值高于伴生哺乳动物的值,显示这些类型具有明显的陆生习性。这些差异说明冠齿兽类能适应于不同生境,栖息环境并不单一。因此,当用选取冠齿兽类的牙齿釉质氧同位素值作为环境水的相关值对年平均降水量和古温度进行计算时,仍需先对每一具体属种的习性进行准确判断,确定了该种为半水生类型,才能利用其氧同位素值对古环境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