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磷酸镁水泥(MPC)具有早强、快硬、体积稳定性好、粘结强度高等优点,主要用于结构修补、道路抢修抢建、核废料固化等工程。但MPC具有明显的脆性,限制了其在结构加固与修复方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酸镁水泥(MPC)具有早强、快硬、体积稳定性好、粘结强度高等优点,主要用于结构修补、道路抢修抢建、核废料固化等工程。但MPC具有明显的脆性,限制了其在结构加固与修复方面的应用。本文参照韧性强化理论,通过掺加纤维来改善MPC韧性,主要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和分散剂分散方法对纤维增强MPC(FRMPC)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究了纤维分散性对FRMP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分散方法对合成纤维和钢纤维分散性的影响;采集了FRMPC试样的数码显微(DM)图像和扫描电镜(SEM)图像,采用图像分析法计算了纤维分布系数及取向系数,定量分析了FRMPC中纤维分散性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纤维分散系数与抗折强度增强比经验方程。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矿物掺合料可以降低水泥浆体粘度,有利于提高了纤维分散性,并有效提高FRMPC力学性能,其中偏高岭土(MK)对FRMPC早期强度提升明显,MK 20%时,钢纤维(SF)增强MPC 2h抗压强度可达45MPa,抗折强度为7.5MPa;粉煤灰(FA)与FA-MK对FRMPC后期强度提升幅度较大,FA 20%时,聚乙烯醇纤维(PVA)增强MPC 28d抗压强度为93MPa,抗折强度为17.5MPa;FA取代率应控制在20%以内,MK取代率为10%以内。(2)分散剂通过润湿纤维来提高纤维分散性,对FRMPC抗压强度影响较小,有利于提高FRMPC抗折强度,其中EG 360对聚乙烯纤维(PE)增强MPC的提升幅度优于氨基磺酸盐(ASM)对聚乙烯醇纤维(PVA)增强MPC,当EG 360掺量为1%时,PE增强MPC 28d抗折强度为14.5MPa,提升幅度为50%;分散剂的掺量不宜过大,两者应控制在1.5%以内。(3)矿物分散对钢纤维作用明显,分散剂进一步提高了合成纤维的分布性;相同矿物掺合料取代率下,FA对纤维分散性提升明显;分散剂掺量相同时,EG 360可显著提高PE分散性。(4)图像分析法显示,提高纤维分散性可以提高FRMPC抗折强度,FA 20%时,SF分散性提高18%,硬化体抗折强度增幅为30%,28d强度为21.3MPa。纤维分散性与FRMPC抗折强度增长成线性关系,分散性的提高对抗折强度增长存在极限。
其他文献
以窄分布两亲嵌段共聚物MPEG-b-PS在甲苯中自组装形成的反胶柬为纳米模板制备了银纳米杂化材料;通过TEM、UV对杂化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还原剂水合肼用量对银纳米
[目的]研究吡咯烷酮羧酸钠降低卷烟气中亚硝胺的释放量。[方法]采用卷烟的感官指标、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烟相比,添加吡咯烷酮羧酸钠的卷烟在香气、刺
随着互联网主导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业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创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定制家居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随着
实施标准化是电网公司进入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作为操作控制型的集团公司,电网企业使用标准化加强管控,提高企业运作规范。地市供电公司作为省级电力公司的子公司,其业
近年来,中国犯罪片在叙事空间上做了大胆尝试。在这些电影中,"空间成为积极的、具有建构功能的叙事要素"。本文尝试从身体与死亡空间、内在空间、迷宫叙事三个方面入手,探究
填海造陆工程中围堰的稳定性受到软基处理、回填施工及水位涨落的影响,深圳市某新建海洋产业基地项目实施时围堰边坡面临失稳,如何做好工程加固,使之既切实有效又能控制施工成本、工期及效率,成了该项建设的首遇技术难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展深圳围海造陆围堰边坡的位移监测及其加固方案研究。首先,分析了各种常用的边坡分析方法、强度折减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基于一系列室内、外土工试验及现场勘察测量结果,对工程区域的地
21世纪是由科技创新引领全球化共同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科技服务业是一门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
本文以麻地沟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储层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观察照片、薄片鉴定报告、阴极发光分析报告、扫描电镜报告、压汞实验数据、核磁共振、敏感性鉴定报告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基础图件数据和区域沉积背景资料,对麻地沟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地层发育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等方面进行
用手机看电视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应用之一,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下载收看到流媒体形式,从GPRS到TD—SCDMA(以下简称TD)高速网络。如今,TD手机电视的诞生,让那些不能一直守在电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加密集的人类活动对城市景观格局的改造使得城市生态失衡,微气候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各国学者对小气候以及室外热舒适度研究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