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视域下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与女性启蒙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1915 年,与新文化运动同年,并在发行期间,历经了洪宪复古、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多重历史事件,至 1932 年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而停刊,前后连续出版17年,是民国时期创办时期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报刊。因此《妇女杂志》向来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妇女史、社会史等方向的重要文本。王蕴章作为《妇女杂志》的首任编辑,其主编时期的杂志恰好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图景之中,杂志的宗旨基调与风格导向亦应时而变,为女性读者建构了一个“新贤妻良母”主义色彩的阅读与思想世界。而这也成为这一时期《妇女杂志》被当时的五四知识分子与现今不少研究者批评为落后守旧的缘由。
  基于此,本文从阅读史的研究视角取径,对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进行新的解读。首先,从阅读环境出发,对清末民初以来,即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解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女性报刊阅读的滥觞与演变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旨在对王蕴章时期《妇女杂志》的历史语境形成清晰的认知,以便于更好地对其创刊环境与宗旨基调进行理解。其次,从阅读内容出发,对这一时期《妇女杂志》的主要栏目与内容进行微观的文本分析,旨在明晰其对“新贤妻良母”的建构方式与形成的阅读特征。再次,从阅读主体出发,重点观照杂志的读者层面,主要从读者身份、读者心态及读者反响互动方面进行考察。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文本与读者三个维度,综合分析王蕴章时期《妇女杂志》的报刊阅读与女性启蒙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发现,女性阅读与启蒙之路始于戊戌维新时期,以“废缠足,兴女学”为起点,关于女性启蒙的议题随着女性报刊的创办而浮出历史地表并逐渐深入,至辛亥革命时期演变为激进的“女子革命与参政”,由此女性报刊受到当局的打压而失声,女性启蒙亦随之凝滞。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并依循了商务印书馆一以贯之的稳健中立立场与温和改良路线,其以女校师生及家庭妇女为预设读者群体,以推广女学与辅助家庭为宗旨,围绕科学常识与家政新知,女性身体观与职业观等方面建构女性读者新的知识结构与观念体系,旨在培养具备科学文化知识与现代文明的新贤妻良母。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妇女杂志》向读者传播的科学与家政新知完成了对女性日常生活层面的启蒙,对读者身体观与职业观的重塑完成了女性自我认知层面的启蒙。因此,与其说保守,不如说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是对历史语境最恰切的回应与对女性启蒙最稳健务实的选择。
其他文献
中国环保类电视公益广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繁荣阶段。这与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复杂国内外背景、媒体的适时引导与公众的主动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央视在环境议题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2012年到2020年央视网公益频道栏目下的“环境保护”主题的公益广告,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116条有效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它们在主体、叙事与艺术表现三个层面如何对环境议题进行内容呈现,并提出
数字阅读在国内自2003年萌芽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中国提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伴随着技术进步、媒介迭代以及人们阅读心理的改变,中国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庞大的市场中数字阅读媒介不断更新换代。如今占据市场头部的代表性数字阅读媒介不论是在平台建设,还是在内容提供和传播方面,都牢牢把握住目标用户,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小生境”。
学位
面对技术变革下媒介生态环境的“失序”状态,受众对于媒介组织所产生的信任危机,急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建设性新闻弥合社会信任链条,因此“积极”与“参与”等要素就成为解决当前媒介生态困境的关键一环。建设性新闻,究其根本,是对现行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一种在实践上的补充。建设性新闻的相关理论虽然在2010年以后才被引入中国,但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具体实践活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一直在我国的新闻宣传领域发展,如何
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对中国古代报纸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延续至今的学术成果,但当前学界仅关注这一时期个别学者的观点,本文试从新闻学术史的视角出发,以民国时期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为对象,综合梳理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探讨其学术贡献及局限,展现这些成果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研究发现,民国时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者主要由中外新闻业界人士和中外学者构成,后者涵盖新闻学、历史学、国学、版本学、
学位
本文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小红书”这一社交媒体中的创作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由普通用户转变为创作者即沦为“数字劳工”的动态过程。探讨“小红书”创作者在这一劳动过程中进行生产的动力机制以及被剥削状态下的有限抗争,从而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在平台技术以及规则的引导下逐渐沦为“数字劳工”的一般规律。  社交媒体在信息社会大发展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承担了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学位
本篇对2020年12月6日—2021年3月6日《人民日报》Twitter的中、英文账号所发推文进行抽样,选取其中包含视觉修辞的推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样本中视觉文本的修辞行为,发现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人民日报》能够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用户角色,实现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  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基于Twitter对外传播的概况,概述了其推文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从抽取的839条
学位
《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在传播语态上表现为“宣教式”官方语态。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介传播形式和平台趋向多元化,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受众依托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种媒介环境倒逼《新闻联播》改革,其顺势而为创立《主播说联播》节目,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及央视新闻APP全面上线。社交媒体具有社交性,信息呈碎片化式传播。这意味着《主播说联播》在新闻语态上必须变革,叙事话语上趋向
学位
新媒体语境下,新兴传播方式发展迅猛,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当代人对碎片化、休闲化、娱乐化的需求,随着更多短视频形式的出现,垂直细分的发展领域也逐渐明晰起来。饮食作为人类共有一切事物中最本质的行为活动,依托情感表达而存在,内涵丰富而具体。李子柒首创充满古风韵味的美食短视频,将美食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优质的内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内外。视频表达的优雅闲适的生活态度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境外灾难发生之后该如何应对,显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014年初,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给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主动参与到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中,为最终战胜疫情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中国最主流的报纸,面对境外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一方面积极宣传报道中国相关元素,展示大国形象;
学位
随着我国媒体对外传播活动的日益增多、“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一改以往宏大叙事的策略而转向采取讲普通人的故事,用平民化的叙事替代了高高在上的说教,这种做法既符合海外受众的认知习惯,也在海外传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叙事特征,总结媒体讲述国人故事的经验、教训,成为新时代新闻叙事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针对这一研究方向,提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