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设计制造简单、灵敏度高、价格低廉、选择性好、所需仪器设备相对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并逐渐应用于食品工业、环境检测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然而,如何将生物活性组分有效地固定在电极表面上的固定化方法、降低甚至消除蛋白质在传感器上的非特异性吸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结合各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的电化学性质并制备了相应的生物传感器。 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基于电子媒介体的酶生物传感器。 1.利用能保持生物分子活性、增大电极比表面积进而增大生物分子负载量的纳米金溶胶作为固酶基质,以溶胶-凝胶法固定辣根过氧物酶于电聚合普鲁士蓝膜修饰铂盘电极表面,制备基于电子媒介体的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功能化溶胶-凝胶的引入,不仅能增大纳米金及酶分子的固定量,而且能有效地防止易溶性小分子媒介体的渗漏。最优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在H2O2浓度为7.0×10-6~6.6×10-3mol·L-1范围内有线性响应,检出限为3.0×10-6mol·L-1。 2.首次电聚合邻氨基苯甲酸于玻碳电极表面,使其形成带负电的界面,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一层带正电荷的电子媒介体甲苯胺蓝,利用媒介体的氨基吸附纳米金,最后静电吸附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制备过氧化氢传感器。探讨了膜聚合时间、媒介体组装时间、pH、温度、工作电位等对电极响应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2O2电流响应与其浓度在1.5×10-5~1.3×10-3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6×10-6mol·L-1。该法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较低的工作电位,能有效地消除抗坏血酸等的干扰。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多层细胞色素c和纳米金固定在聚邻氨基苯甲酸膜表面,制成稳定的多层蛋白膜修饰电极,研究了细胞色素c在该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固载细胞色素c的修饰电极在pH 6.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有一对相当可逆的循环伏安氧化还原峰。应用于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固定在电极上的多层细胞色素c表现出稳定且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验发现,通过改变组装层数控制固定在电极上细胞色素c的量,可提高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在最优实验条件下,H2O2浓度在9.8×10-8~1.3×10-3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泥塑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诉说着古老国度的历史文明。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材料,制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
Mn~(4+)作为发光中心具有优良的光谱特征:有一个蓝色宽吸收带和一组红色的尖锐发射峰及较高的发光效率,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白光LED。因此,Mn~(4+)系列掺杂的红色荧光粉因其独特的发光特性,简便的合成条件及丰富的原料而备受关注。本论文探索研究了多种新型Mn~(4+)掺杂复合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与应用性探究。室温条件下通过两步法合成Mn~(4+)掺杂的Na_2SnF_6红色荧光粉,并
学位
四月春光好,踏青要趁早。4月22日第48个“世界地球日”正值周末,不妨趁着明媚的春光,带上家人,约上好友,一起去郊外踏青游玩,欣赏山川河湖的迷人风景,感受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
介绍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地面沉降观测站、观测线的设计方法,所需观测内容,观测方法以及所使用观测仪器的精度。在观测站、观测线设计时综合考虑老采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手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手性化合物(单一对映体)在药物、天然产物、农业化学和液晶材料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不对称合成(即手性合成)是获得单一对映体最直接有效的
随着微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正朝着小型化、高密度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多芯片模块(MCM)和微电机系统(MEMS)等新技术。元件密度和功能的不断提升,对低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江苏南京(2007-2009年)设置了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和夜间增温(NW)3种处理,研究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非对称性增温条件下,冬小麦的无效分蘖减少
4月16日下午,《幸福长春劳动筑梦——2016年长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进行录制。作为央视2016年“中国梦·劳动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