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学者对《手稿》的研究,在文献资料、思想深度上都有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理论本身以及与其他哲学家思想的对比,对于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的现实、历史背景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第一部分绪言对《手稿》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背景的分析、考察,通过对现实直观的方式,把《手稿》同资本主义社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社会现状紧密结合,特别把恩格斯的《状况》一书作为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指南,作为理解手稿几个重要思想的主线,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手稿的思想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主要结合《状况》一书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来研究《手稿》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异化理论、私有财产以及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解放问题。第二部分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生存境况的历史背景的考察作为中介来透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状态——真正的人不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第三部分强调私有财产作为与人分离,在人类实践之外的物,资本主义社会把私有财产这一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当作人之外的先验的自然物。以英国现实需要为例,对私有财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世界性历史力量的肯定与积极扬弃。第四部分把共产主义真正作为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并提出了通过开展工人运动,推进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进程。现实的人是异化的人,而人的本质的现实的展开却被掩盖。现实的社会制度应该代表普遍性,但事实上它恰恰代表了私人利益和等级制度。基于不同理论、社会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不同的方式,揭露无产阶级的现实非人处境,为人类解放寻找客观依据。他们的理论是相互贯穿,共同指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现实的否定和理论抨击,对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向往。通过研究使我们明确: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都不单纯是关于理论逻辑的科学,更重要的在于马克思站在革命阶级队伍的,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斗争中达到的对社会进步变迁的本质直观。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也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进行深刻的揭露,这种残酷性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的存在,甚至在几十年、百年后的当下,资本主义剥削的手段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无产阶级生活的悲惨境地,仍然现实地存在着。共产主义作为未竟的事业,我们仍将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