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汽车数量的大量增长,同其他消费品增长一样,预示着在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出现大量的废旧汽车被遗弃。如果对废旧消费品不加以适当处理,将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有效解决消费品使用寿命结束之后对环境的破坏,大量学者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将EPR制度引入产品制造业,要求生产商担负起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回收责任。EPR制度强调生产商的回收责任。按照EPR的内在要求,生产商必须回收达到标准的废旧汽车。而能否成功回收,还依赖于汽车用户是否主动参与。EPR制度对于消费者并没有明确约束,其是否参与回收具有不定性。本文从此为出发点,将消费者引入EPR研究领域,探讨在汽车领域影响消费者参与废旧汽车回收的因素有哪些,并以这些因素为基础,提出促进消费者主动参与回收的策略性意见,保证回收能够成功实现。首先,本文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行回顾,用数据说明汽车数量在中国的急剧增加。汽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废旧汽车增多,必然给环境带来影响,进而给出了实施EPR制度、进行汽车回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博弈分析得出框架性影响因素。框架性因素涉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三方,为实证分析部分构件模型提供了原始素材。受到文献启发,本文将博弈部分得到的框架因素按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整合,划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两类。其中,主观规范包含回收现状、生产商行为和政府行为三类;行为态度包含现状改善态度、二手交易态度和回收补贴态度三类。在理性行为理论中,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两类因素对行为意向存在影响。本文运用实证分析验证影响是否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现状改善态度对回收观念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对行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二手交易态度对回收观念意向不产生负向影响,对行动意向不产生负向影响;用户回收补贴态度对回收观念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对行动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回收现状对回收观念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对行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生产商行为对回收观念意向产生正的影响作用,对行动意向产生正的影响作用;政府行为对回收观念意向不产生正向影响,对行动意向不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从促进汽车用户主动参与废旧汽车回收的目的出发,从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两个方向提出策略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