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论著阐述其完整的宗教观念,当然,也没有专门的论著阐述其无神论的思想。确切而言,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是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对宗教的批判有所减弱。但是,正是通过对比研究,把他们成熟时期对宗教的观点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观点进行对比研究,更能清晰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发展过程,更能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思想观念,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宗教信仰狂热、迷信思想盛行、邪教组织活动猖狂等现象。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更大的压力,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何去何从?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诱惑、各种社会思潮,需要大学生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的辨别是非的判断力,更强的取舍选择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带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我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撑,是我们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思想保证。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问题,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文献分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文本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得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生无神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途径和当代价值。论文除绪论之外,有六个章节。论文绪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教育的现状,说明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阐明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进行文本考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经历了奠基、问世、发展、运用四个时期。其中,《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奠基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问世;《资本论》的写作是马克思主义对无神论的发展;《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运用。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神论者,他对宗教的态度经历了信仰—批判—超越—反思四个时期,具体说来,马克思经历了有神论的少年时期,对宗教理性批判的青年时期,唯物史观无神论思想确立的成熟时期,晚年对世俗宗教的反思时期这四个阶段。从文本考察和逻辑脉络的梳理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和无神论思想的确立。第三章重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民间信仰以及文化信仰等。论文主要阐述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通过对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状态和宗教信仰状态的分析,指明中国人在信仰上的五个特征,即信仰目的的伦理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信仰行为的功利性、信仰形成基础的世俗性和信仰心理的实用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应该结合中国人特有的信仰特征,实现中国化的实践;并争取解决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第四章展开实地调研,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现状。通过对若干省份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的分析,得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还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导向、实践路径和当代价值。论文在阐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依据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路径,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当代的道德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和讨论,对论文进行小结,并指出论文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