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国大陆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与乙肝病毒感染人口分布密切相关;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癌细胞能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入患者血液,却不能将其固定于肝癌细胞胞膜表面,从而诱导机体自身针对其的免疫攻击杀伤作用。本研究探讨构建一种新型的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与HBsAg-a抗原决定簇融合的再锚定蛋白(GPC3+a+EGFP)作为治疗性抗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肝癌肿瘤疫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原理,构建目的质粒pcDNA3.1 (+)/GPC3+a+EGFP。其经过限制性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质粒pcDNA3.1 (+)/GPC3+a+EGFP构建的正确性;以质粒pEGFP-N1作为对照质粒,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重组的目的质粒与对照质粒分别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以G418分别筛选稳定表达再锚定蛋白(GPC3+a+EGFP)目的基因或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单克隆细胞,并分别扩大培养建立目的质粒细胞系(实验组)和对照质粒细胞系(对照组);将所建立的细胞系以及不转染质粒的空白HepG2细胞分别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SRB法观察实验组、对照组以及空白组(不转染质粒)HepG2细胞的增殖曲线;TUNNEL法分别观察各组别HepG2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各组HepG2细胞凋亡相关fas基因的转录量的相对差别。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l3.5分别对各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我们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1 (+)/GPC3+a+EGFP;经G418分别筛选,建立了稳定表达融合蛋白GPC3+a+EGFP或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GFP的HepG2细胞株(HepG2/GPC3+a+EGFP, HepG2/EGFP)以及不转染质粒的空白HepG2细胞;分别将这三组HepG2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SRB法发现,相较于对照组细胞和空白组细胞,实验组细胞生长增殖曲线上升趋势明显变缓,增殖趋势随时间呈现回落态势;采用列联表卡方进行统计学检验,在TUN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实验中,各组之间发生凋亡的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别,实验组细胞相较于其余两组细胞,其凋亡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以P-actin基因作为内参照基因,以2-△△CT法相对定量各组细胞内fas基因mRNA的转录量,发现实验组fas基因转录量高于对照组细胞和空白组细胞,且在72h内随时间延长其有增加趋势。结论基于膜锚定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3构建的新型再锚定蛋白GPC3+a+EGFP能表达定位于HepG2细胞膜。体外实验表明,其可能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减少肝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部分地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并加速其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