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方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层次、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解剖20具本土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尸标本,(1)测量颌下腺、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等分别与切口的位置关系,测量颈动脉三角区固有的神经血管肌肉间隙形成的潜在解剖学通道内外口大小,研究该入路解剖层次、建立内镜工作通道的路径及可行性。(2)观测寰枢椎及侧块关节的形态及与椎动脉、C2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毗邻关系,研究寰枢椎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手术的安全范围及有效性。结果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可以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为手术切口定位标志,经颌下腺下方,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气管食管间分离至二腹肌下方、舌骨大角外侧、颈外动脉内侧间隙,切开内脏筋膜到达咽喉间隙寰枢椎前方,沿该路径建立通道,通道外口内切圆半径左侧3.24±0.35mm,右侧3.52±0.29mm,外接圆半径左侧8.01±1.15mm,右侧7.94±0.60mm;通道内口内切圆半径左侧2.50±0.18mm,右侧2.68±0.17mm,外接圆半径左侧5.29±0.47mm,右侧5.53±0.40mm,认为满足放置内镜工作套管的需要。通过平移或偏转工作通道可以到达不同操作部位,有的放矢地彻底清除前纵韧带、椎前肌群、关节囊的挛缩瘢痕组织和异常骨性连接。侧块外缘重要结构有椎动脉及C2神经根,与侧块外缘关系紧密,距离中线分别为24.58±1.90(22.05—26.44)mm及26.50±1.01(22.82—28.40)mm。侧块松解操作宽度宜在11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2mm,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为不超过中线两侧20mm。结论经颈动脉三角区建立内镜通道解剖层次清晰,对重要神经血管牵拉、影响较小,可以到达寰枢椎手术操作部位,损伤小,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安全,可以作为临床上处理寰枢椎病变的一种方法。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前路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为此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和数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颈胸段标本20例。胸腔镜入路:自胸骨炳上3cm到胸骨柄的中部切开一个6-8cm的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断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于左颈总动脉于气管食管之间隙暴露上纵隔,左、右第二肋间隙可以通过套管置入胸腔镜和抽吸器。观察每个切口的内部结构,探求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操作难易度;胸骨柄上切迹中点至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手术操作区域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骨柄后方血管的走行,长度,管径;测量主动脉弓分支、上腔静脉分支的走行、长度、夹角、管径、测量并记录胸椎骨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导管的走行、注入静脉的部位、管径;颈胸段主要神经的管径及走行;左甲状腺下动脉的管径及走行。胸膜顶超出锁骨中内1/3处的高度;以上结果均做SPSS12.0统计分析(Mean±2std Error(MinMax))。主要结果:手术操作区域的长62±5.10(53.10~84.48)mm宽:38.56±3.59(26.62-48.59)mm,深:34.63±3.45(21.74~47.87)mm,胸廓内动静脉距胸骨外缘的距离:LA2:10.12±1.41(4.2016.29)mm,RA2:10.49±1.35(6.1817.00) mm,LV2:8.58±1.45(3.2914.23)mm,RV2:9.06±1.62(5.2616.66)mm.胸骨柄上切迹到各重要结构距离:E(喉返):41.59±4.00(32.9952.29)mm:F(心上):41.55±4.38(35.5555.60)mm:I(胸导管):44.43±3.94(33.4250.27)mm.。胸膜顶高出锁骨中内1/3处:左:21.71±1.87(12.9128.66)mm,右:22.78±2.06(12.8929.76)mm。结论:1.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可行的。2.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安全的。3.此手术入路具有切口小,不需切断胸骨、锁骨,不易损伤胸廓内动静脉,不易损伤胸膜,不易感染,和对于T2—T3操作视野清晰的优点,确具推广价值。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目的对下腰椎(L3~S1)前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变异情况并探讨下腰椎前路腹腔镜下椎体间融合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腹主动脉的分叉点及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位置,以及动静脉血管的椎前走向;测量上述分叉点与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测量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即平椎间隙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之间的距离);记录骶正中动脉的起始点,骶正中静脉汇入点及二者的走向。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分布在L4~L5之间,腹主动脉行走于椎体左前方,下腔静脉行走于椎体右前方;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3.7cm,女性平均3.4cm;骶中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叉部后壁,在骶前沿中线左或右侧下行,骶中静脉多与之伴行。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与髂总静脉汇合点均高于L5椎体下缘,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隙融合术是可靠及安全的;由于血管的遮盖,L3/4、L4/5椎间隙经腹膜前路融合术没有足够的血管分离及牵开是无法进行的。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人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人路和经腹膜腔人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人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人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第二部分内镜微创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并观察手术疗效。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寰椎、枢椎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颈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出血量150ml。松解术后有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咽后入路重建技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5月间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治疗的15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5~63岁,平均37.5岁。病理类型:颅底凹陷症7例,枢椎椎体肿瘤6例,枕颈融合假关节形成2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行齿状突切除、肿瘤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和/或植骨重建内固定;同期行后路枕颈或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分析操作技术、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单纯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切除7例,齿状突切除+自体髂骨重建结合内固定8例;后路手术中枕颈融合9例,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6例。术中并发症2例:口咽粘膜损伤1例,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1例,为前路手术后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融合,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末次随访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术野清晰、操作精确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上颈椎前方的病灶清除、松解、减压和植骨内固定。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选择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07年4月间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7岁。均为单一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8例,T1216例,L118例,平均后凸角23.8°,均为不完全性瘫痪。手术方式: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根据骨折不同位置,采取经胸腔膈肌上和胸腹联合经膈肌两种镜下入路完成前路伤椎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及内固定。结果42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其中经胸腔膈肌上入路28例,胸腹联合经膈肌入路14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10例。平均手术时间240(160~340)min,平均出血量580(360~1250)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3.5(3~6)d,术后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8°,矫正率80%。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14.3%。经术后平均20.2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安全、有效的微创选择,但临床应用有其适用范围,且需要根据膈肌解剖特点和骨折病理来选择合理的入路与手术方式。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 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350~1200)ml,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开放前路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病变累及T4-T12的122例胸椎结核病例。A(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59例,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4±4.1岁,29例伴脊髓神经损害,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29.2±4.5°。B组(传统开胸术)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3±1.5岁,31例有脊髓神经损害,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30.3±1.5°。结果122例均采用钉棒内固定。胸腔镜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少于开放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和临床优良率两组间无差别;两组之间术前、术后1周内和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矫正度的比较,统计学检验无差别;两组的组内后凸角矫正度术前与术后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29例)和B组(31例)神经系统受累者术后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B组术后并发症27例,发生率51.9%。两组经术后平均3.4和3.8年随访,无复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明显丢失。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不仅可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疗效,而且可减少创伤、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结合传统内固定行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2~30岁,平均15.8岁。主胸弯17例,胸腰弯5例,腰弯4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46.3°(41°~55°),胸腰弯平均40.6°(38°~51°),腰弯平均39.7°(36°~47°)。手术方式: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内固定行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矫正随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3.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4.2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349.2ml,平均切口长度3.5cm,平均切除5.1(4~6)个椎间盘。术后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15.7°,平均矫正率66.1%;胸腰弯平均12.8°,平均矫正率68.5%;腰弯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8.3°,平均矫正率79%。术后并发症6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7.6(12~40)个月,平均矫正度丢失:主胸弯8.2%,胸腰弯3.4%,腰弯6.5%。1例补充后路矫形,1例术后6个月出现胸腰段背部疼痛,支具固定半年后好转,其余无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传统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七.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38例Lenke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固定矫形21例(平均年龄14.38±1.3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2±6.31°;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17例(平均年龄13.82±1.85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3.71±6.54°。比较前、后路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影像学改变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前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8.52±4.78°,平均矫正率65.14±10.49%;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6.71±4.54°,平均矫正率68.76±8.24%。前后路手术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主胸弯和胸腰/腰弯的Cobb角,颈7铅垂线偏移骶正中线距离,以及颈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等测量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路手术恢复了胸椎的生理曲度,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P=0.032),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减少了1.7个融合节段。结论: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能够取得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相近的手术效果,且明显恢复了胸椎后凸,对顶椎的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同时在减少融合节段、缩短手术切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推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12月-2001年1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27例腰椎疾患病人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岁,腰椎滑脱症17例,椎间盘炎4例,结核3例,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例,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合并顽固性腰痛、不稳1例。前路椎间融合材料:自体髂骨10例,BAK17例,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开放手术,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结果:所有病人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菩,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影像学资料提示病变部位的腰椎均获得了良好稳定和椎间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融合器下沉与脱出,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创伤基础上,获得病变腰椎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众多污水厂都面临着出水水质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要求,而技术难点是TN的稳定达标。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现场中试
随着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我国各行各业的全面开放都陆续有了计划时间表。我国的金融市场大门也随着入世而慢慢打开。先是银行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我国国有银行
辩诉交易是指刑事案件在开庭审理前,作为控诉方的检察官和代表被告人利益的辩护律师进行协商,以控方撤销指控、降格指控或要求法官判处较轻刑罚为条件,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答辩,
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是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更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秦文化作为西安众多精英文化的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自2010年,翠湖湿地
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就成了我国建筑企业是否能更好生存的关键。文章就从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
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激增,停车难问题已成为西安市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影响城市交通秩序,造成交通拥堵,制约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究其原因,停车场建设缓
城镇特色问题是伴随中国城镇化发展同时出现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自身建设的盲目和无序,导致了城镇风貌特色的混乱和缺失。城镇建设的模仿和“克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不同产业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旅游开发合作也已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普洱市地处"三江"成矿带的南端,成矿
哈腊苏斑岩铜矿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东段青河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斜向对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该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