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激发效应对植物氮素获取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各种外源性有机物质输入等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周转强烈的短期改变。根际是土壤激发效应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生部位。根际激发效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近30年来,土壤激发效应已经逐渐被确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并成为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生长点。虽然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产生机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对根际激发效应在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生态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  根际激发效应的产生是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以及土壤有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根系分泌物驱动,通过改变微生物量及其活性来实现的,同时受其他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调控。许多研究指出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取决于土壤氮的有效性。当土壤氮素受限时,产生正的根际激发效应,分解有机质释放可利用氮;当土壤氮素富集时,微生物减少了对养分的需求,根际微生物偏好利用根系分泌物,抑制了有机质分解,产生负的根际激发效应。因此根际激发效应可能调节了根际养分的可利用性而影响了植物与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所以研究根际激发效应在不同生态系统养分条件下对植物氮素获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根际激发效应的生态重要性。  本论文基于以上分析,为了验证并量化土壤氮有效性与根际激发效应的关系,选择了氮有效性较低的高寒草甸土壤和氮有效性较高的农田土壤,分别研究了根际激发效应对植物氮素获取的影响。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借助于N标记的铵态氮,并通过遮阴和移除地上叶片(刈割)等措施调控根系分泌物输入量来改变根际激发效应,研究根际激发效应对高寒植物氮素获取的影响;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了C和N双标记的植物材料研究了根际激发效应对大豆和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方式下对氮素获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为:  1、在氮素受限的高寒草甸中,高寒植物可通过促进根际激发效应、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氮的有效性。在实验初期剪草和遮阴处理均导致放牧和未放牧的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的下降。遮阴处理下植物的15N回收率最低,在未放牧条件下剪草处理的植物15N回收率下降,但在放牧条件下植物15N回收率增加。同对照相比,遮阴处理和剪草处理后土壤总氮矿化速率均降低,未放牧条件下土壤总氮矿化速率高于放牧条件的土壤总氮矿化速率。主要原因是剪草和遮阴降低了高寒草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植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中的输入,从而降低了根际激发效应而抑制了植物对氮素的获取。放牧条件下,由于物种组成的改变导致耐牧植物将更多的碳分配到地下,促进了根际激发效应,从而增加了植物对氮素的利用。  2.在可利用性氮水平较高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根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根际过程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促进植物获取凋落物中的氮素。研究发现,随着作物的生长和作物根系密度的增加,凋落物的分解受到促进,且不同的作物种植方式之间凋落物的分解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单株和双株玉米分解最快,大豆分解最低。各个种植方式下均发生了正的根际激发效应,加速了土壤有机氮矿化,但不同的种植方式根际激发效应强度不同,单株和双株玉米引起根际激发效应较低,而双株大豆比单株大豆引起更强的根际激发效应。不同的种植方式下作物对凋落物源氮素的利用存在差异,不仅取决于凋落物分解速率,还与植物种类、种间关系和植物与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有关。  与我们预期一样,在氮素亏缺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发生了正的根际激发效应,促进了植物氮素的获取;但是在氮素相对富集的农田生态系统,我们并未观察到跟预期一致的结果,整个实验中均为正的根际激发效应,但随着作物的生长,根际激发效应强度逐渐下降。其原因是我们所选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氮水平仍较低,但并未否定我们前面的推测,还需研究予以证实。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两种生产模式的试验和传统的大田生产模式做对照,分别就能量的转化效率、N素的投入产出平衡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人类的干扰活动持续地影响着地球环境,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事件的发生,比如氮沉降、极端降水和干旱、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全球变暖。草原生态系统是对全球变化比较敏感的生态系
该实验分别对苹果火疫病、棉花黄萎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先取了5个苹果品 种,分别对其温室盆栽苗和体外组培苗及未成熟果实进行了感病性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amylov
研究人员分别以缺铁、缺锰的大豆、玉米为材料,研究强光下PSII供体端和受体端所导致的光抑制及光破坏防御机制的差别,探讨缺铁、缺锰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以及C、C植物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整流器、变频调速装置、电弧炉以及各种力电子设备大量涌入电网。这些负荷的非线性、不平衡性和冲击性,在电网中产生大量谐波及间谐波,对电力系统和电力用户造成很大的危害。与此同时,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准确地进行电力谐波及间谐波检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电网谐波及间谐波的产生、危害和抑制,然后对国内外常用的谐波及间谐波分析方法,从计算量、精确度、可靠性、容易实现性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输电线路电压等级逐步提高,风电等间歇性能源所占比重亦逐年增加,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切负荷作为防止电压失稳的最后一道防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传统的低压减载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系统的需求,寻求一种经济高效的低压切负荷控制方法十分必要。由于电压问题具有局部性特征,切负荷控制应该以电压分区为单位执行,电压分区结果是否合理决定了切负荷控制方法能否有效
文章对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栗斑腹(巫鸟)(Emberiza jankowskii Taczanovski)的 繁殖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栗斑腹(巫鸟)的种群密度、繁殖期卵的和命表、窝卵数及其
  本研究结果认为气孔振荡的产生机制是:水流阻力增加或蒸腾速率加速导致根系吸水跟不上蒸腾失水,它们所引起的气孔关闭常常使保卫细胞膨压恢复或过恢复,气孔的重新开放又会导
副视系统(accessory optic system,AOS)和离顶盖系统都是鸟类视觉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由位于中-间脑腹部的基底视束核(nucleus of basal optic root,nBOR)和位于视顶盖嘴
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是现代大区域互联电网稳定频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调节能力、性能和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现代大电网的电能质量和安全。几十年来,控制领域的许多理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