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划痕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内镜钳子管道划痕模型,评价不同器械对钳子管道表面划痕形成及粗糙度的影响,并建立密闭式循环灌注生物膜系统,探究钳子管道划痕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今后研发更好的内镜清洗消毒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内镜微创诊疗安全,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方法:1.建立体外内镜钳子管道划痕模型截取50 cm长的聚四氟乙烯管(也称Teflon管)并在中间部分处以90-120°弯曲。选取清洗刷、活检钳、注射针及止血夹四种内镜器械分别通过Teflon管,设定该4种内镜器械通过Teflon管的次数分别为50、100、200、500。每组器械各16个样本,同时截取4段全新Teflon管设为对照组。2.Teflon管表面粗糙度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从弯曲区域(距管末端25 cm)取下2 cm的实验管段,纵向剖开后取外侧管段用于粗糙度检测,清洗后制成5 mm?5 mm大小薄片用于扫描电镜观察,评价不同器械对内镜钳子管道表面划痕形成及粗糙度的影响。3.Teflon管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将不同器械通过后且通过次数分别为50、100、200、500的Teflon管连接在密闭式循环灌注生物膜系统上,循环灌注24 h后运用生物膜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法评价不同表面粗糙度的Teflon管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1.不同器械在不同通过次数下Teflon管表面粗糙度检测结果:A组(对照组)、B组(清洗刷组)、C组(活检钳组)、D组(注射针组)、E组(止血夹组)。在通过次数为50的情况下,各组间比较,表面粗糙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次数为100的情况下,A组与各组组间两两相比,表面粗糙度均小于其他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次数为200、500的情况下,A组与各组组间两两相比,表面粗糙度均小于其他各组,且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通过次数为50、100、200的情况下,B组、C组、D组、E组表面粗糙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次数为500的情况下,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E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扫描电镜观察Teflon管表面形貌结果:对照组全新Teflon管表面光滑无划痕。随着不同器械通过次数的增加,不同器械通过后的Teflon管表面划痕逐渐密集,但均无明显的沟壑或棱脊。在不同倍数观察下发现,清洗刷组、活检钳组的划痕较注射针组、止血夹组明显,划痕更为密集。3.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活菌计数结果显示:由统计结果可知,在通过次数为50、100及200的情况下,各组组间比较,P.Aeruginosa生物膜活菌计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次数为500的情况下,B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全新Teflon管表面生物膜分布稀疏且均匀。在通过次数为50的情况下,B-E组Teflon管表面生物膜都较为均匀分散;在通过次数为100、200及500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B-E组生物膜均密集分布;在通过次数为500的情况下,清洗刷组Teflon管表面生物膜覆盖较其他组更为紧密且可见清晰划痕处堆积粘附的菌落。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面粗糙度Ra与生物膜活菌计数CFU两者之间显著相关(P<0.001),R~2=0.210,回归方程:y=1.449+4.256x,结合散点图可见,整体上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正相关),但相关性不高。结论:1.不同器械反复通过是钳子管道表面划痕形成与粗糙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以清洗刷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活检钳、注射针、止血夹。2.钳子管道表面划痕形成与生物膜形成存在正相关性,钳子管道划痕密集区域细菌粘附及生物膜形成更为密集。3.在不同器械通过次数为500的情况下,钳子管道表面细菌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的风险最大,其中清洗刷对钳子管道影响最为突出。4.建议研发对内镜钳子管道损伤力度小的器械,定期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钳子管道损伤情况,降低细菌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几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监测舟山市海水养殖环境表层水和沉积物中ARGs和多种抗生素,重金属及一些环境因子的污染水平,分析抗生素,重金属及一些环境因子含量与ARGs污染的相关关系,揭示舟山市海水养殖环境中抗性基因的污染情况以及ARGs存在和传播的影响因素,为相关的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在舟山市3个海水养殖区域(定海、朱家尖、六横)及周围环境(对照)采集了33份表层水和28份沉积物样品,利用高
学位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病情进展缓慢、高致残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双重伤害,还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负担。目前此病虽无法完全治愈,但若能及时合理的干预及治疗,尤其是在疾病初期阶段干预,能有效改善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目前已知,PD患者的自主神经障碍可使其心电图出现波形改变,此类改变发生较早,甚至是首发症状,因此心
学位
背景:牙齿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增加了种植的难度和失败率,而通过骨组织工程增加牙槽骨量可提高种植的成功率。目的:本实验通过合成负载BMP-2和PDGF-BB的壳聚糖纳米颗粒水凝胶材料并探索其不同时间段的累积释药率和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取乳化交联法和离子凝胶法获取纳米颗粒最适宜的合成条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化组与离子组纳米颗粒生长因子的包封率和载药纳米颗粒水凝胶各时间段药物的累积释放率
学位
目的:探究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构建Cox和竞争风险预后预测模型,评估两种模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2018年期间在南昌市某三甲医院首次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NSCLC患者基本信息,并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Cox模型和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Fine&Gray模型)对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
学位
目的:分析南昌市2015-2019年脑卒中入院、气象特征及大气污染水平的变化趋势,构建南昌市气温与脑卒中及其不同亚型的入院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根据年龄、性别分层,识别敏感人群,计算极端温度暴露所致疾病负担(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及归因人数),为脑卒中入院及敏感人群早期识别并开展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市2015-2019年1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的住院量数据及南昌市气象因素
学位
目的:荧光核酸探针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易于合成和修饰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和生物成像等领域,现有的荧光核酸探针中,大多数探针的识别单元与信号报告单元的比例为1: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探针的灵敏度。针对现有探针的这一不足之处,本课题旨在设计一种基于点击反应的核酸功能化方法,合成带有多个荧光基团的DNA探针。方法:在核酸扩增过程中加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
学位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67%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缺血性和/或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异常。在脑梗死发作后的3个月内,大约有4%的患者死于心脏原因,约19%的患者发生致命或严重的非致命心脏事件。心电图监测对改善脑卒中后心脏损害的检测和治疗的有效性,一些现行指南甚至建议脑卒中后至少24小时的心电图监
学位
目的:痴呆症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对江西省的家庭、社区和医疗系统产生了众多负面影响。成功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准确了解痴呆症的疾病负担。本研究探讨了2018年中国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痴呆症患病率和死亡率;首次评估和比较了中国江西省按性别、划分的无痴呆期望寿命(Dementia-free life expectancy,Dem FLE)及其年龄趋势;定量估计了江西省痴呆症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和风险因素对痴呆
学位
目的:探索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因素,构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降低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方法:以在某三甲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住院,并诊断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人口统计资料、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入院时血压、心率、血常规、血液生化、入院NIHSS评分等,并采取电话访谈方式记录病人出院后一年间的复发状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教导独自操控轮椅的技能,探讨独立轮椅技能训练方案对患者日常生活独立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1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和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轮椅技能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