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液滴环境的三羧酸循环中代谢物合成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研究生命起源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起源的时间、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物质和热量的转换形式、新陈代谢的本质、遗传变异、自我复制等生理现象,指导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促进人类科技的进步。三羧酸循环是一种中央合成代谢生化途径,其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地球化学,远在酶、RNA或细胞出现之前,其印记紧密地嵌在核心代谢的结构中。因此研究生命起源前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非生物传递的合成机理,不但促进了早期新陈代谢和其它前生物有机分子研究的发展,也对现阶段有机物质的合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课题以实验室的“一种化学反应中间体质谱检测装置”专利为基础,搭建了微液滴反应系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三羧酸循环中物质之间的非生物合成与转化。随后对微液滴系统和仪器参数进行了优化,确保在比较好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基于微液滴反应系统在不需要酶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实现了在三羧酸循环中中间代谢物的非生物合成反应:草酰乙酸还原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还原生成琥珀酸、苹果酸脱水生成延胡索酸、柠檬酸脱水生成顺乌头酸、异柠檬酸脱水生成顺乌头酸、异柠檬酸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脱羧生成琥珀酸,并且发现了在生物体系中很难发生的发应(α-酮戊二酸羧化生成异柠檬酸、柠檬酸生成草酰乙酸)都可以在微液滴环境中进行反应。在不同反应类型混合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证明生命起源时微液滴有可以承担起多种反应类型同时进行的可能性。通过改变气压、反应溶液浓度以及是否施加外部电荷等条件,研究微液滴中非生物合成的反应机理。以草酰乙酸为研究对象,发现通过改变气体压力进而改变微液滴尺寸,在一定的微液滴直径下,液滴的比表面积随着液滴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可以提高反应转化效率,当气压为100 psi时,转化率可达到13%。当在微液滴中通过改变底物浓度的实验,发现在较高的底物浓度下,反应的转化效率较低,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降低,反应转化效率出现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微液滴表面的疏水性,反应试剂容易在微液滴的空气-水界面处或附近聚集,且当底物浓度低时,其更容易在界面处聚集进行反应,当浓度为10-5 mol·L-1时,转化率可达到10%。经过施加外部电荷对比结果发现,外部电荷的存在和缺失说明外部电荷并不是微液滴中非生物合成的主要推动力,施加外部电荷后反应转化率提高,主要是由于施加外部电荷后微液滴的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加,更利于反应在界面进行。这些实验证据提供并解释了非生物合成反应是如何在微液滴的水-空气界面上或附近发生的,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命起源研究中复杂生物分子的非生物途径。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性能的要求逐步提高,然而,晶体管和存储单元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微型化的上限。解决方式之一是利用能够在极化和磁化两种状态下进行信息存储的多铁材料,通过每一变量的正负调控以实现四种存储状态。但多铁材料数量少、磁电有序发生温度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其在内存设备中的实际应用。近期,六甲基苯中CH3+和卤化铵(NH4X,X=Cl,Br,I)中NH4+周期性运动导致的磁有序被报道,
捕食者-食饵模型一直是生物数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模型之一,生物种群生存与灭绝条件的研究对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两类随机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模型的一系列动力学性质。绪论里介绍了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由来,以及学者们对一些确定性和随机Leslie-Gower模型的研究。本文借助了遍历不变概率测度的Lyapunov指数这一概念研究两类模型。第二章研究了一个具有Be
病毒感染寄主组织是通过其表面特定的蛋白与感染胞体外表的蛋白之间的互作来完成的,当寄主的组织被侵染后,病毒会使用寄主的化合物来完成基因组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新病毒颗粒的组装、释放等过程,所以预测病毒蛋白质-宿主蛋白质的互作关系对于揭示病毒感染寄主机制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预测病毒-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当前生物信息领域所面对的重大挑战。预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方法和计算学方法两种,传
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类丰富的天然分子马达的启发,研究者通过模仿成功制备了人造胶体马达。化学驱动胶体马达能够利用其表面上不对称分布的催化剂在胶体马达周围构建不对称场驱动胶体马达运动,其中气泡驱动机理是化学驱动马达中最典型的驱动机制。气泡驱动具有高效的能量利用效率,受溶液中电解质影响较小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对可批量制备的、尺寸较小的气泡驱动空腔结构胶体
近年来,随着生物数学的发展,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在捕食者-食饵模型中引入适当的功能反应函数、时滞、扩散以及非局部竞争项等可以更好地描述种群的动力学行为。本文将讨论一类具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的捕食者-食饵模型,分别研究不具非局部竞争项和具非局部竞争项模型的动力学性质。一方面,分析不具非局部竞争项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首先,讨论不带时滞和扩散模型的平
细菌在自然界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维系着各种平衡,而在人体内诸如肠道、皮肤等器官中细菌的存在更是帮助我们完成各种生理生化功能,帮助我们完成仅靠我们自己无法完成的事。而另一方面,细菌中的一类致病菌也会引起我们的疾病,即使抗生素的出现对抗了这类致病菌的致病能力,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抗生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一种天然的对抗细菌的生物——噬菌体,就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对噬菌体的改造,可以
编码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的基因KDM5D是位于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它能够编码具有Jmj C结构域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此外,KDM5D能够特异性作用于H3K4me2及H3K4me3的甲基残基。国内外研究发现KDM5D基因与胚胎发育,神经性疾病,肿瘤发生均有密切联系。KDM5D在人的肾癌,胃癌以及前列腺癌细胞中起到抑制作用。然而,KDM5D参与个体发育方面的研究较少,具体调控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
磁重联发生时,磁力线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储存在磁场中的能量快速地转化为等离子体的动能和热能。研究表明,空间及地面实验中的许多能量爆发现象均与磁重联相关。在地球磁层中,磁层顶磁重联是太阳风-磁层之间动量和能量输运的重要途径,而且磁层顶磁重联会进一步促进磁尾磁重联的发生,被认为是引起磁暴、地磁亚暴等重要空间天气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在磁约束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中,普遍存在着由磁重联引起的各种不稳定
随着X射线聚焦望远镜尺寸增大,传统电铸镍的力学性能已无法满足需求,具有更高机械强度的电铸镍钴合金成为代替电铸镍金属的首要选择。然而,电铸镍钴合金过程中产生的高内应力容易导致镜片变形。本文采用实验与算法结合的方式探究最佳镍和镍钴合金电铸工艺、通过不同表征手段研究内应力和结构变化规律、运用Comsol软件模拟工程电铸过程,为调控镜片内应力提供实验依据和电铸模型。研究了氨基磺酸体系中氨基磺酸钴含量、电流
能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带来的环境问题促使着对新能源的探索,利用太阳能产氢成为了研究热点。同时,传统的工业合成氨工艺也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电催化产氨可以极大改善这种情况。设计或合成良好的催化剂无论是对光催化产氢还是电催化固氮而言都是首要问题。单层三氧化二铬(Cr2O3ML)具有成本低、比表面积大、储量大、可设计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催化剂材料。本文以单层Cr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