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胞关系是人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观念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并伴随着儿童的成长甚至一生。自“单独二孩”政策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4-2-1”家庭结构被打破,曾经的独生子女变成了哥哥姐姐。众多研究者们的视线也不再只聚焦于亲子关系上,另一种十分重要但之前容易被人忽视的家庭关系——同胞关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二孩出生而导致头胎出现消极道德情绪、退化和攻击性行为、甚至自我虐待的新闻屡见不鲜。同胞关系的现状究竟如何?大部分二孩家庭中的同胞关系是温暖的还是冲突敌对的?同胞关系的质量对学龄前儿童有影响吗?有着什么影响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二孩家庭,试图探究同胞关系的现状及其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进而呈现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一章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家长角度)和绘画投射法(幼儿角度)来探究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的现状,分析绘画中同胞关系中的“善”与“恶”。第二章结合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依恋理论来探究不同类型的同胞关系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分别从同胞自身、家庭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二孩家庭同胞关系质量的原因,研究中发现除了同胞性别组合和自身气质等不可控的因素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周围人的干扰及生活节奏等都对同胞关系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同胞关系质量的关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在第四章试图针对以上可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同胞关系质量影响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改善同胞关系质量,需要父母真正了解同胞关系的现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需要;需要父母具有正确的养育教育观念,在同胞发生冲突和问题时及时、正确的解决;需要父母为同胞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期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最后,良好同胞关系的形成还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当代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当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时,更有助于良好同胞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