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某些特殊的致病基因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治疗的反应及ITP患者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从基因多态性的角度探讨一种共同的BIM基因内含子2缺失与儿童ITP对GCs耐药及ITP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对GCs耐药的儿童ITP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断为ITP并接受治疗的患儿作为病例组,记录详细的临床资料并用EDTA抗凝管采集外周血标本约1ml;随机选择同期在门诊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采集相关信息及外周血标本。(2)依据ITP临床出血症状的评分标准,对ITP病例初诊时的临床出血症状进行评分,并依据ITP患儿对GCs治疗的反应进一步将病例组分为GCs敏感组及耐药组。(3)提取ITP患儿及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然后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检测BIM基因内含子缺失,最后对PCR目标产物进行测序,进一步验证PC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对比分析ITP患儿对GCs耐药及非耐药组之间BIM基因的缺失率,同时对比IT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BIM基因的缺失率,以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共采集到儿童外周血标本269例,其中病例组124例(初次发病年龄为0.5岁-15岁),正常对照组145例(年龄范围1岁-1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通过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共检测到BIM基因缺失型标本31例,其中ITP病例组16例(缺失率12.9%),正常对照组15例(缺失率10.3%),两组之间BIM基因缺失率对比?~2=0.174,P=0.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依据ITP患者的出血评分标准将ITP病例初诊时的出血症状进行评分,结果得分为1分及2分的患儿所占比例分别为50.81%和36.29%,仅1例患儿因为颅内出血被评为4分(0.8%),未发现致死性的病例。(4)根据ITP患儿对GCs治疗的反应将ITP病例组分为GCs敏感组及GCs耐药组,其中GC敏感组53例(BIM基因缺失型6例),GC耐药组71例(BIM基因缺失型10例)。GC敏感组和GC耐药组之间BIM基因缺失比例分别为11.3%和14.1%,统计学结果提示?~2=0.206,P=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时期的ITP多表现为轻到中度的出血症状,颅内出血及其他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出血症状发生率较低,罕见致死性的病例。(2)BIM基因虽然在调节机体免疫及造血系统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相同的BIM基因内含子2缺失可能不是儿童ITP发病的关键影响因素。(3)BIM基因内含子2缺失可能与ITP患儿对GCs的耐药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