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论视阈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好中国故事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完善国家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杂音依然存在。在现阶段,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也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选题即基于此背景。
  本研究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研究对象,该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具有跨文化研究价值。论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叙事学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舌尖上的中国2》进行了跨文化视域下的叙事研究。
  本论文是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多媒体语篇的新尝试,创新性地使用了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框架相结合的研究手法,为该框架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微观和故事性叙事的方法贯穿纪录片始终,叙事空间的建立始终以“家庭”为单位,故事性叙事中的悬念和冲突的设置也多被使用;第二,在图像意义中,各个模态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互补性的特点,相互补充,相互联系,通过再现、互动、组合三个元功能意义的互动展现了纪录片主题;最后,纪录片反映人类共通情感的主题选择与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理论相呼应,打破跨文化传播的桎梏,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
  研究话题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验证了叙事理论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框架操作的可行性,由叙事理论解析视觉文本中非图像的叙事过程,与此同时,图像元素的构建规律则由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解构,因此确保了理论框架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在实践方面,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启发政府宣传部门和相关从业者在拍摄对外传播影片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叙事策略和图像构造手法,从而从纪录片拍摄的角度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议。
其他文献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稿中选择了19首中国古诗,并于1915年以《华夏集》命名翻译出版,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意象派运动。自其发行以来,《华夏集》一直是一部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作品。有人批判其脱离原文,充斥着大量的误读误译;有人赞扬其翻译价值,称其重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神似,而轻形似,译文考虑了读者的接受性与习惯,善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
学位
影响称呼语的因素众多,在称呼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情感、意图。称呼语是动态变化的,这增大了称呼语翻译的难度。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为称呼语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以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为文本,以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作为参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运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京华烟云》中的称呼语翻译?当“译者中心”受到挑战时候,如何加强理论补充来完成称呼语翻译?2)如何对《
学位
动机作为二语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一直倍受广大学者的关注。然而不仅动机的积极面会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行为,其消极面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我们称其为负动机。负动机现象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横向视角探讨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并未从纵向视角探讨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生成机制。而定向动机流理论强调从历时维度看待动机,重视动机与动机行为的结
从古至今,文学在东、西方都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创作倾向:一是浪漫主义;一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出现,文学一跃成为心灵的镜子,情感成为其独特的一面旗帜。若谈起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离骚》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不拘的夸张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诗人丰富的情感抒写而出。在英国,雪莱的《西风颂》可谓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瑰宝,诗人将西风作为中心意象来歌咏,诗歌章节内容气势恢宏,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将情感倾露于胸。  
学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这引起了语言学界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生态语言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分支,主要分析语言中蕴含的生态与非生态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主张构建有利于生态和谐的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将生态元素注入批评话语分析中对相关语篇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揭示出语篇中潜在的非生态意识形态以及蕴含的
学位
中国武侠小说第一人金庸先生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十五部作品创造的武侠神话,一直是人们关注、拍摄和翻译的焦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正是译者闵福德及他翻译的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研究目的是从该译本中发掘闵福德的译者风格。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本研究自设研究框架、分析定量数据和定性结果、总结译者闵福德的译者风格并探讨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本研究对译文进行定量统计,从词汇
学位
在长篇史诗《失乐园》中,英国诗人弥尔顿改写基督教《圣经》,重述了基督教叙事中亚当与夏娃的堕落。本文旨在围绕《失乐园》中的夏娃,并旁及弥尔顿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以期探讨诗人的女性观。本文着力于诗人在女性问题上对于《圣经》的继承与超越。其继承在于史诗取材于《旧约》,听命于《新约》中的保罗书信;其超越在于诗人并不僵化于教规法理,而是灵活萃取古典文化改写《圣经》故事,使得夏娃更像是一位近现代清教徒家庭中
学位
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ВалентинГригорьевичРаспутин),俄苏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乡村散文”的最重要代表之一。曾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1977、1987)、俄罗斯国家奖(2012)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奖(2010)。  近年来有关拉斯普京作品的研究愈加活跃,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特色。但是,几乎未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其创作进行的
学位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体验之一。作为一种重要情感,爱情不仅影响个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也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对爱情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热门话题。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来自浙江大学的825名中国大一新生就如何隐喻性地建构爱情概念进行了探讨。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大一新生会用哪些始源域来建构爱情概念?构成
学位
近些年来,随着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English-MediumInstruction,以下简称EMI)在欧洲、亚洲非英语国家的迅猛发展,高校EMI实践已经成为非英语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中的一个中心问题(Dang et al. 2013)。自从2002年被正式引入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以来,EMI在德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留学地之一。  本文将结合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