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颗粒复合物及冠醚抑制胰岛素淀粉样聚集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每种蛋白质都具有特定的空间构象以发挥其独有的生理功能。但在一些非正常的环境中,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错误折叠形成不溶性纤维,最后积聚为淀粉样沉积或细胞内涵体,引起代谢紊乱。病理学研究表明,大约50种淀粉样蛋白与特定的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和Ⅱ型糖尿病等等,这些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延迟或抑制淀粉样蛋白的纤维化聚集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淀粉样变性疾病的策略。同时,蛋白质的纤维化聚集性质也会给蛋白质类药物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造成影响,从而对其安全使用造成极大的风险,这也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们以胰岛素作为模型蛋白,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借助现代生物物理学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抑制剂对胰岛素的聚集动力学、聚集形貌以及细胞毒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抑制剂与胰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抑制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淀粉样疾病的治疗以及生物制剂(如胰岛素)的储藏和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应用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两种不同的合成方法(传统的柠檬酸钠还原后接枝桑色素;桑色素直接原位还原)分别制备了三种不同粒径桑色素修饰的金纳米颗粒,进而探究其对胰岛素聚集的抑制作用。发现两种金纳米颗粒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ThT荧光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延长聚集过程的成核期时间、降低稳定期的荧光强度;CD结果表明抑制剂可以降低胰岛素纤维的β-折叠含量,保留一定程度的α-螺旋结构;TEM和AFM图像展示了抑制剂的加入会使胰岛素形成更短更细的纤维,甚至是无定形聚集体;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降低聚集诱导的细胞毒性。同时,还发现两种金纳米颗粒的抑制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与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直接原位还原法得到的金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此外,对比分析了桑色素修饰的金纳米颗粒抑制剂与单纯的金纳米颗粒和桑色素的抑制效果差异,发现桑色素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2)研究了三类不同结构的冠醚(未修饰的、羟甲基修饰的和苯环修饰的冠醚)对胰岛素淀粉样聚集的抑制作用。发现苯环修饰的冠醚抑制效果最佳,ThT荧光强度降低最多,明显降低了胰岛素纤维β-折叠的含量,诱导胰岛素形成更为短小的纤维。此外,三类冠醚分子的抑制效果也具有浓度依赖性。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存在高能耗和低能源利用率问题。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不仅可回收利用化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余热发电,还具有结构简单,环境友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化工流程中嵌入ORC对于改善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含回热器的ORC(Regenerative organic Rankine cycle, RORC)系统分别与催化裂化
本论文探究一种以低成本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物转化法制备高附加值产品(法尼烯、脂肪酸甲酯和R-3-氨基丁酸)的路线,该绿色环保路线有助于降低制备成本和有效抑制废弃资源堆积导致的环境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两步生物法利用废弃食用油(WCO)高效制备法尼烯和脂肪酸甲酯(FAME)的研究:开发了通过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制备高产率FAME和高浓度副产物粗甘油的技术和以副产物粗甘油为底
学位
随着市场对生物药物需求的增加,蛋白质类等大分子药物因其独特的功能愈发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相较于传统的液体给药方式,晶体药物具有药物稳定性好,有效成分浓度高和易实现可控性释放等优势。然而,大多数蛋白质由于分子量大、分子柔性多而使得蛋白质结晶过程较为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蛋白质类药物的开发。因此,充分探究蛋白质结晶过程强化手段,对蛋白质类晶体药物的研制及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指导意义。  超声作为
黑磷量子点(BPQDs)是一类具有卓越的光热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以BPQDs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在粘蛋白表面上的吸附沉积行为考察其生物安全性,并考察其对胰岛素淀粉样纤维化行为的调控作用,为BPQDs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与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BPQDs制备及其在粘蛋白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由于BPQDs在生
11-氰基十一酸(11-CU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能够合成尼龙-12等多种重要化工产品,分离制备高纯度的11-CUA对实现尼龙-12的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至关重要。而原料中混杂的十二烷二酸(DDDA)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且因与11-CUA相似的结构性质而对分离工艺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反应结晶法分离11-CUA,并围绕分离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11-CUA与DDDA的H+
学位
学位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增塑剂,占目前塑料助剂市场总体份额的60%以上。然而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通过范德华力与聚烯烃塑料分子结合,导致其塑料产品加工或加热时,邻苯二甲酸酯可以从塑料扩散到外部环境,最终对人体产生毒害。环己烷邻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类似的结构,无毒环保并且可生物降解,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最理想的环保型增塑剂。  本论文基于邻苯二甲酸酯加氢制环
在化工生产中,过程强化是节能减排增效的重要手段。由于微波独特的热效应,其在反应过程强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微波诱导金属放电技术利用微波与电极相互作用,诱发放电现象并产生等离子体,可有效实现微波能量的转化,但目前存在放电不连续,操作可控性及放电持久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流化态的金属微粒进行微波诱导放电,通过实验与仿真模拟,研究了放电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考察了其对甲烷重整反应的强化作用。  首先
甲基氯硅烷作为种类繁多且应用广泛的有机硅材料的重要合成单体,生产过程中精馏工序能耗约占总量的70%,对其改进优化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传统方法在优化精馏工艺严格数学模型时过于依赖人工经验,难以达到全局最优;而基于概率搜索的智能优化算法对数学信息要求低,全局搜索性强,用以优化精馏工艺可有助于突破经验寻优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易于迫近全局最优。  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Aspen/MATLAB集成优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