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蓄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engd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碳蓄积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草地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大多数草原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研究多基于普查资料、遥感数据或模型估算,真正意义上的野外调查数据很是缺乏。本研究以黄土高原4种主要草地类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高寒草甸草原、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和有机碳密度(SOCD)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估算了黄土高原中部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0~40、40~60、60~80、80~100 cm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且不同的草地类型,这种减少的幅度不同,高寒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幅度最大,荒漠草原减幅最小。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因草地类型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剖面垂直变异性,其中典型草原和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森林草原土壤有机碳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荒漠草原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性最小,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对于整个土层而言,不同草地类型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程度也不同,典型草原变异系数最大,高寒草甸草原最小。(2)4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0~40 cm土层:高寒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40~100 cm土层: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黄土高原上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都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分别占0~100 cm的71%、50%、46%,而荒漠草原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较均匀。(3)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0~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含量和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都与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4)黄土高原中部有机碳密度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向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4种类型草原中,1 m深土壤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其值分别为18.30 kg·m-2、4.99 kg·m-2、4.69 kg·m-2和1.50 kg·m-2。黄土高原中部天然草地总面积2.02×107 hm2,经克里格插值得出0~1 m深度土壤碳蓄积量为1.06 Pg C(1 Pg=1×1015g)。
其他文献
冷端是对从退火窑送出来的玻璃板进行检测、切裁、二次掰断、输送、转向、堆垛等处理的工段。由于冷端生产线距离长,工序复杂,电气设备多,如何实时、准确地跟踪玻璃板的位置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初步概述了1971年至2010年以来有关嗜热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研究了嗜热真菌Talaromyces thermophilus YM1-3 PDB发酵
人们对于后3G的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覆盖,进行包括语音,文本,图像,视频在内的高速多媒体通信,为此,在有限的频谱的条件下,必须缩短无线信号的传输半径,极大限度地复用频谱资源
学位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是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景观格局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对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流域土地利用布局和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景观格
本研究综合运用民族植物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方法,收集、整理、编目贵州黎平侗族社区的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并选取3种当地社区认为具有“消肿”功效的植物,采用民族药
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恶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将废弃物处理和能源产生有机结合起来的生物制氢技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围绕产氢微生物开展
数字图像的处理是DSP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或管理部门中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目标跟踪、机器人导航、自动驾驶、交通监视等应
机载天线辐射特性及其互耦问题的研究,对机载天线的一体化设计、御局及机载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了UTD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线天线耦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成像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由于设备本身的限制使得数字图像和视频的视场宽度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