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不仅能够创造知识,也能够存储知识、转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知识储存(S)→知识转换(T)→知识应用(A)→知识创造(C)→知识存储(S)→……”构成人类知识循环的STACS模型。然而高等院校是人类文明、文化、知识、技能的重要承载体、传播器和创新地,作为知识的创造、承载、传播和应用主体,本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知识循环体,遵循着STACS循环模式。当前国内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之风盛行,可是智慧校园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问题,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进和盲目的投资建设上,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以促进知识循环为目标,以知识承载、传播和创造为主旨,更好的实现文化、知识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智慧校园即是既往知识循环过程的传播载体,也是创新知识循环的智慧天地。因此,研究、探讨知识的本质、知识循环各个环节的规律,无疑对个人、高校、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和存储、知识转移和变换、知识运用和创新、以及知识增益和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六章。首先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然后依序从知识、知识创造及其模型、知识循环相关理论、高校智慧校园国内外相关研究这四大方面对本文进行了研究综述;由于知识创造既是知识循环的核心和动力,又是智慧的真谛,是高校智慧校园需重点支持、突出的鲜明特征,因此将它抽离出来对其及其模型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本文论述了知识的信息本质,提出了知识循环STACS模型,即知识遵循存储(Storage)-转换(Transform)-应用(Application)-创造(Creation)-存储(Storage)循环。知识创新本质上是知识转换,没有超越人类的知识集;知识创造丰富发展了人类知识集。其次,在知识循环STACS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狭义智慧和广义智慧即智慧的本质,分析了高校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地揭示了智慧校园STACS循环模式的机理。再次,以知识循环为根,以STACS模型为指导,自上而下从宏观(教育机制层面)、中观(技术构成与结构模型层面)、微观(应用系统层面)三个层次,给予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自模式构想到实际操作层面的详尽指引,逐步细化地助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启示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分析本研究不足之处,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