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些年来,由于石化资源的短缺和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电动汽车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行驶里程的限制,短时间内依旧不能代替燃油汽车。这主要归咎于现商用锂离子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所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成本低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势在必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高于现商用正极材料,极具有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潜力。然而,能量密度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缺陷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由于石化资源的短缺和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电动汽车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行驶里程的限制,短时间内依旧不能代替燃油汽车。这主要归咎于现商用锂离子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所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成本低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势在必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高于现商用正极材料,极具有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潜力。然而,能量密度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缺陷问题,如首次库伦效率低、循环性能差、电压衰减和倍率性能差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为了推进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多种改性方法已经被探究并采用。在众多的改性方法中,元素掺杂改性能够使得外界离子进入到基体材料晶体晶格中,通过优化晶体结构来改善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以本文旨在通过离子掺杂改性来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造成深层次影响来提高它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电化学性能。本文中,采用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i1.20Mn0.56Ni0.16Co0.08O2(LRMO)基体材料,着重研究阴离子掺杂和双离子掺杂对其的性能优化。将PO43-聚阴离子和F-阴离子作为掺杂离子,探究掺杂量对于LRMO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PO43-聚阴离子采用了一种双沉淀剂的方式,在前驱体制备过程中成功实现掺杂。XRD分析,证实了 PO43-聚阴离子掺杂进入层状结构中,并扩大了层间距,有利于倍率性能的提高。结果表明,0.5 mol%PO43-(0.5P-LRMO)掺杂提升了可逆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ICE),0.1 C首次放电容量从278 mAh g-1提升到290 mAh g-1,同时首次库伦效率也从78.1%提升到82.4%。而1 mol%PO43-(1P-LRMO)掺杂材料虽然容量偏低,1C下仅有184 mAh g-1的放电容量,但是在容量保持率和电压衰减方面表现良好,90次循环保持率高达93%,而且90次循环电压降从0.314 V降低为0.214 V。F-阴离子掺杂通过一种湿化学处理结合低温烧结的方法,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有机溶剂(NMP)可以减少质子交换反应对电化学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XRD分析表明2 mol%F-掺杂(2F-LRMO)的晶体结构发育较为良好,而且1(003)/1(1(04)峰值比高达1.50,证明F-掺杂有利于降低Li+/Ni2+混排,改善Li+扩散动力学。进一步的电化学分析表明2F-LRMO的电化学性能表现优异,如较高的首次放电容量(289 mAh g-1)和ICE(85.1%);1 C下表现出良好的长循环性能,1C下初始放电容量达到248 mAh g-1,150次循环过后依旧保持有194 mAhg-1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78.4%。而且动力学分析表明,2F-LRMO拥有较高的Li+扩散系数(7.22×10-14 cm2 s-1)。将Fe3+阳离子和PO43-聚阴离子作为掺杂双离子,并通过一种新颖的前驱体掺杂的方式,成功地将两者同时掺杂进LRMO材料中,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传统固相混合掺杂方式中小剂量掺杂的元素不均一现象,通过ICP和EDS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掺杂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双掺杂元素的均匀分布。综合分析对比不同Fe3+和PO43-双离子掺杂量材料 的 晶体结构和 电化学性能,Li1.20Mn0.543Ni0.16Co0.08Fe0.01P0.006702(FeP-LRMO)被确定为最优双离子掺杂。之后着重分析对比了 FeP-LRMO和LRMO在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结构、元素组成及价态和电化学性能。得益于出色的结构稳定性,FeP-LRMO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如: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8%;1C下初始放电容量为242 mAh g-1,130次循环后仍保持有214 mAhg-1的放电容量;在5C下循环70次后,依旧保持154 mAh g-1的超高放电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95.1%;电压衰减从0.397 V抑制至0.276 V。另外,为了探究Fe3+和PO43-双离子掺杂的协同机理,对FeP-LRMO和LRMO循环过后的电极材料进行了微观形貌、结构、元素价态、EIS表征及分析,证实了 Fe3+和PO43-双离子掺杂对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
其他文献
由于燃烧过程中的高热值和零污染,氢能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最有潜力的能源。然而,目前氢气的储存方法比较昂贵且安全性较低,从而阻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微反应器技术不仅具有重整温度低、H2产量高和CO含量低等特点,而且易于实现现场制氢。因此,有望解决目前氢气存储及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项技术中,微反应器中的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是关键所在。本文以多孔Si
尽管厌氧消化是一种从有机废弃物中回收能量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厌氧发酵的主要产物沼气热值较低。厌氧消化过程可以被缩短,即不把有机底物转化为热值低的沼气,而是在生产挥发性脂肪酸后即停止,再通过碳链延长途径进一步生成更有商品价值的化学产品,比如以己酸为主的中链脂肪酸(MCFA)。作为一个具有前景的技术,碳链延长途径可以利用有机废弃物等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生物燃料的开发。本文探究了不同乳酸/丁酸比例和浓度对碳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一般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其在细胞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miRNAs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表达水平可作为某些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miRNA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体纳米通道是一类具有与生物纳米通道相类似孔道结构的纳米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载药、分离及分析传感
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许多基于云的应用程序,云的大容量、灵活可用和计算服务化等特点可以降低本地提供服务的成本,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应用程序将云作为平台,提供数据集成和查询服务,尤其是在提供事物监测应用时被频繁执行的范围查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实际上,对于加入物联网应用的智能设备,它们作为单独的数据源,将收集到的数据直接上传到云,云负责集成这些来自多个源的数据,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究,本文从湖南益阳生产的一种优质页岩陶粒入手,首先对用其配制的轻骨料混凝土进行研究,在混凝土中同时掺入硅灰和粉煤灰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变化,得到了这种页岩陶粒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为其在湖南省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然后将该轻骨料混凝土应用到装配整体式建筑中,提出一种预制底板是轻骨料混凝土、现浇面层是普通混凝土的轻骨料混凝土叠合楼板,以轻骨料混凝土制作叠合楼板的
我国的西南、华南、华中到西北等地区都广泛分布着红层,各地红层的岩相不同、物理力学性质有所差异,但大多呈现抗压强度低、遇水易劣化崩解的特性,导致红层地区的工程建设以及维护成本都很高,如何有效地缓解红层软岩的崩解与劣化成为了红层区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本课题组研究发现,低表面张力的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对某些红层软岩的崩解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查明和评价其对不同红层岩类及其填料性质的影响,对红层区
21世纪以来,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因其具有的受力合理、跨度大、自重轻等特性而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单层球面网壳是一种缺陷敏感型结构,尤其是节点偏差导致的初始几何缺陷会对结构承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初始几何缺陷具有显著的随机性,考虑缺陷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随机稳定性分析对于保障此类结构稳定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对经典的一致缺陷模态法、随机缺陷模态法以及改
石墨负极材料的实际比容量现已接近理论值,无法满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要求,开发高性能负极材料是当前重要研究方向。在众多新型负极材料中,氧化亚硅(Si O)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资源丰富、环保等优势,成为了新一代的热点负极材料。然而,Si O因其较大的体积变化和低的导电率等缺点表现出差的循环和倍率特性,严重迟滞了它的商业化进程。本论文从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材料或二氧化钛(Ti O2)来对Si
近年来震后火灾结构的性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个热点。但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研究者对于火灾发生的位置、温度分布,尤其是与火灾温度密切相关的燃烧物数量、分布、防火分区等都是根据自己的假定而并不与建筑本身的信息相关;且假定火灾位置进行火灾模拟,未将建筑内燃烧物与火灾位置进行关联,难以得出震后火灾温度场的真实分布,缺乏合理性。故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利用BIM技术的考虑非结构构件破坏的震后火灾模拟,定量评估震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用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家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瞄准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然而在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以硅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在当前环境下的使用受到限制,具有高性能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对更加先进的加工制备技